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报记者 刘洁 吴良艺
“大事小事,找老方就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群众心中,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主任方洋平是善解难题的“智多星”,更是值得信赖的“家里人”。
无论是上千元的邻里欠款纠纷,还是上百万元的农民工欠薪案件,无论是历时多年的复杂矛盾,还是跨越千里的寻亲求助,方洋平总是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记在心里、抓在手中、落在行动上。
“人民调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我们一定要做好、守好。”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二十余年如一日的工作准则。
回忆起今年9月见到肿瘤患者齐芳(化名)的场景,方洋平用“心如死灰”四个字形容她当时的状态。
“我现在身无分文,如果讨不回这笔钱,我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彼时,齐芳在浦北县综治中心哽咽着说出这番话。
2022年,齐芳与李某一同在国外务工,李某向她借款12万元却一直未还。回国后,身患重病的齐芳急需这笔钱治疗,却联系不上李某。无奈之下,她想起李某称自己丈夫是浦北县人,于是千里迢迢来到浦北县,想找到李某家人并要回这笔“救命钱”。
面对借款人李某身在国外、线索较少的情况,方洋平立即召开紧急联动会,一边安排调解员安抚齐芳情绪、收集更多线索;一边协调县公安局梳理户籍信息,对接街道办寻找李某的家属。
通过多方查询,终于联系到了李某的儿子。李某丈夫在得知情况后,也立即从邻县赶了回来,承认借款事实。之后,双方在综治中心签署调解协议并进行司法确认,齐芳泪流满面地向方洋平等人表达了感谢。
工作中,方洋平怀揣为民服务的初心,在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默默奉献,为基层法治建设与平安建设倾注心血,用实干诠释着基层政法干部的使命担当。
“把自己当成群众的一员,才能听懂他们的心里话。”接待群众时,方洋平始终保持耐心和细心,不论纠纷如何复杂,总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群众把法理讲清、道理讲透、情理讲明。
为了不耽误群众白天劳作,他经常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进村入户开展调解工作。遇到不理解的群众,就不厌其烦地一次次登门沟通,用通俗的案例讲解法律,用真诚的态度化解心结。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通民心’。”方洋平认为,调解矛盾的关键不在于简单地评判对错,而在于真正走进当事人的内心,理解他们的委屈、焦虑与诉求。只有先“通情”,才能后“达理”,找到矛盾的症结所在。
方洋平还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对于情绪对立的当事人,采用“背对背”调解法,分别沟通、消除隔阂;对于涉及多部门的复杂纠纷,启动“一站式”多元化解机制,形成合力;对于陈年积案,既要尊重历史,又要立足现实,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为实现群众解决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的目标,方洋平大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将诉讼服务中心等五大平台资源“攥指成拳”,推行“常驻+轮驻+随驻”模式,协调64个县直单位派员进驻县综治中心,实现矛盾纠纷“一平台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处理”。为让综治中心服务更贴心,方洋平还建立了回访评价机制,对每起调解案件跟踪问效,根据群众反馈持续优化流程。
“以前办事要跑五六个部门,现在进一扇门就能全搞定。”这是群众对现在到综治中心办理事项的真切感受。
从人社局劳动仲裁院到综治中心,二十余年来,方洋平深耕人民调解工作,深刻感受到其中发生的变化:“过去调解大多是依靠个人经验和威望;现在,综治中心整合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资源,遇到复杂矛盾,可以立即启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机制,共同‘会诊’,形成合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平安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综治中心也在不断探索新模式、新方法。”方洋平介绍说,从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融入,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努力提升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能力。
一年多来,方洋平积极参与“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信访矛盾纠纷化解百日攻坚行动,指导调处纠纷236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00多万元。在他的努力下,800多名农民工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资,13对夫妻破镜重圆,32对邻里冰释前嫌,23起损害赔偿纠纷当事人握手言和,收到群众送来的锦旗9面。
如今,“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已成为浦北县群众的共识。方洋平也用二十余年的默默耕耘证明:最动人的事迹,往往藏在群众的口碑里;最坚实的防线,永远在踏实的行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