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安顺中院推动“大执行”改革向纵深发展
事务集约繁简分流破解执行难题
本报记者 王家梁
本报见习记者 胡特旗
本报通讯员 张 娣
自2022年1月启动执行管理体制改革以来,贵州省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聚焦“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围绕“人”“案”双核心,构建中院主导的“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指挥”工作机制,推行“事务集约、繁简分流”办案模式,逐步形成具有安顺特色的“大执行”格局。
三年间,全市法院执行案件以年均4.33%的速度递增,平均结案时间进一步压缩,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持续提升。
改革之初,安顺中院便成立以党组书记、院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将各基层法院“一把手”纳入副组长行列,构建起“上下联动、立审执协同”的工作格局。针对以往“一人包案到底”导致的权力集中、廉政风险高等问题,全市法院打破“各自为营”的办案模式,通过扁平化管理实现执行监督全覆盖。
制度建设是改革落地的关键。在总体方案框架下,安顺中院先后制定出台24项配套机制,涵盖执行事务中心运行、财产处置、繁简分流、交叉执行等各个环节。《全市法院执行案件财产处置工作方案(试行)》规范处置流程,《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的工作指引(试行)》明确职能定位,《关于规范指定执行、提级执行、协同执行的规定(试行)》打破地域壁垒,形成“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制度体系,为改革平稳推进筑牢“防火墙”。
改革的核心在于激活“人”的动能。安顺中院创新“双重领导”管理机制,基层法院执行局接受本院党组和中院执行局双重领导,执行业务以中院为主,整合全市执行力量。通过执行事务集约化办理,由7名工作人员组成的执行集约中心承担起全市法院查控、文书送达、财产处置等事务性工作,案件流转时长从15天缩短至5天。执行法官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办理繁案、难案,实现“繁简分流、快慢分道”。
“安法护航·执行雳剑”品牌则成为队伍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19期执行讲堂让21名法官、法官助理走上讲台,通过理论研讨、案例讲评提升专业素养;212次专项执行行动聚焦涉民生、涉营商环境、刑事裁判涉财产等领域,执行到位金额45.34亿元。与此同时,安顺中院执行指挥中心发出工作提示35份。
安顺中院以创新举措破解执行难题,推动“大执行”改革向纵深发展。交叉执行成为常态,三年来通过指定、提级、督促等方式交叉执行案件731件,有效破解“骨头案”“本地保护”等问题;实质出清终本案件14970件,占存量的32.73%;深度推进“执破融合”,移送破产审查59件,立案49件,涉及执行案件1701件,实现“僵尸企业”有序退出与债权公平受偿;涉特定主体案件执行前会商机制成效显著,91件案件会商成功,执行到位9805.11万元。
科技赋能让执行更高效。全市法院实现立案后两天内对被执行人银行存款、网络资金冻结全覆盖,不动产、公积金查询“网上办”常态化,累计完成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2万余条、公积金查询3200余条,制作送达法律文书23万余份;将智慧执行二维码嵌入执行文书,让当事人可线上沟通、查询进度、全程监督。
“执行工作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将持续深化执行管理体制改革,聚焦队伍建设、质效提升、制度完善,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破解执行难题。”安顺中院院长张金辉表示,安顺法院将继续依托“大执行”模式,深化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改革,让公平正义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实现,为安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司法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