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记者 孙满桃
“您正在审理的案件,被告近期涉及离婚类纠纷,可能存在债务承担影响债务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建议您及时了解被告婚姻状况,妥善处理债务承担……”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法官周伟在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在开庭排期后收到“虚构债务转移夫妻共同财产甄别预警”场景的提示。
这一场景提示非常及时,让法官周伟提前掌握关键背景信息。“司法大数据让法官的庭前准备更加充足,事实审查更具针对性,司法裁判更有底气。是‘报警器’也是‘防火墙’。”周伟认为。
这是上海法院创新运用数字建模技术,成功研发预警应用场景,用“数据”反哺“业务”,推动审判工作重塑性变革的生动实践。
近日,记者在参加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组织的“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上海法院见闻”集中采访活动时了解到,2023年以来,上海法院大力推进数字法院建设,对内辅助法官办案、全程监督预警,对外方便公众诉讼、参与社会治理,助力审判工作迈向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上海数字法院建设正在持续升级。

真逃债碰上“AI克星”,数字模型让虚假诉讼现原形
“现在各位看到的是我们上海法院的数字模型。”在采访中,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管理处处长陆诚介绍说,面对部分当事人企图通过离婚诉讼转移财产、逃避债务的难题,上海法院成功研发“假离婚、实逃债”预警模型,将司法监督从“事后评查”升级为“事前预警”,有效维护了案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数字法院建设的核心是对“数据”的共享、分析和利用。目前,“假离婚、实逃债”应用场景已经推送预警提示1708次,法官反馈有帮助率达83%。
采访中,陆诚以上述“假离婚、实逃债”应用场景为例,为记者进行了解答。
她说,近年来,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发现,有些当事人提起诉讼并非为了解除婚姻关系,而是意图通过司法裁判,将夫妻共同财产转移至一方名下,来逃避对外债务。
“由于此类行为隐蔽性强,承办法官往往难以辨别。”陆诚说,为解决这一困境,办案法官从“假离婚、实逃债”相关案件中,总结三个普遍特征:即离婚当事人涉及其他经济纠纷、男女双方自行达成调解、约定由一方明显多分财产。“这就为构建数字模型提供了业务规则。”她介绍。
“基于这些业务规则,法院通过自主数字建模平台,将业务规则‘翻译’成机器看得懂的技术语言,通过‘拖拉拽’的方式完成数字模型构建。”陆诚介绍,模型投入应用后,法院运用数字模型对全市法院案件进行大数据筛查、碰撞、比对,排查可能存在“假离婚、实逃债”的案件线索,自动生成线索清单,并下发各法院进行人工核验。
她说,通过实践反馈,在经过充分验证后,这一创新应用正式嵌入法院办案系统。
如今,法官在审理过程中一旦遇到符合该业务规则的在办案件,系统会适时向办案法官推送预警信息,实现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预警”的转变。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像这样的应用场景,上海法院已经研发1800余个,嵌入系统800余个,累计推送提示信息150万余条,覆盖全市法院92%的法官,法官反馈对案件办理有帮助率超过90%。

从“不出错”到“高效审”,AI成法官“全能助理”
上海法院发动广大一线法官,研发一系列审判场景模型,通过司法大数据分析、比对、碰撞,既自动提醒法官“不出错”,又智能引导法官“高效审”。
陆城介绍说,为进一步提升应用场景办案辅助效能,上海法院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还研发了覆盖刑事、民事、行政、执行等案件类型的36个智能辅助类案办案场景,推动案件审理全流程“提速”。
“例如,针对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类案,研发智能辅助场景,推动相关案件审理周期从90天缩短至45天。”她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上海法院还运用数字化技术,全面升级在线诉讼服务平台,扩大“互联网+”应用场景,打造一站式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同时,以数字法院建设为契机,为未成年人特色审判机制插上数字化翅膀。如上海法院开发“人身安全保护令”送达监督预警场景,提示办案人员及时将相关文书送达属地派出所、村居委,保障反家暴执行效果。
持续完善数字法院建设体系,推动数字技术智能运用
陆城认为,目前,上海数字法院建设过程中突出两大特点:一是突出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二是突出法官的自主地位。在内部,对诉讼材料进行实时数字化解构,形成庞大的司法大数据池;在外部,对接市数据局数据库,将自然人死亡、企业登记等190余项数据源源不断地“注入”数据池中。自下而上发动一线办案人员,3600余名干警积极参与应用场景建设,从发现问题到模型构建都是法官主导完成,一家法院的应用场景一经建成并嵌入办案系统后,可实现“一院突破、全域共享”。
“通过近几年的数字法院建设,上海法院在数字赋能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础。”全国人大代表张义民认为,当前基层一线新业态、新类型纠纷较多,但缺乏精准研判。他希望上海法院能继续将区域特色和纠纷类型纳入大数据分析,建立专项“纠纷数据库”,生成区域性、行业性的风险研判报告,及时向街道、村居发出预警提示,让数字司法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智慧大脑”。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陆卫民介绍说,目前,上海数字法院已形成“数助办案、数助监督、数助便民、数助治理和数助政务”五大核心板块,有力提升了审判质效,促推了社会治理效能,增强了当事人的满意度和法官的获得感。
下一步,上海法院将持续完善数字法院建设体系,推动数字技术智能运用,积极融入全国法院“一张网”,为全国数字法院建设和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贡献更多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