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三本以假乱真的船员证书
一套天衣无缝的说辞
三名“人间蒸发”的关键证人……
看似陷入僵局的无证捕捞案背后
竟隐藏着横跨四省八地的
涉海假证灰色产业链
海警执法员如何抽丝剥茧
找到“失踪”的船员
揭开这场危及海上安全的谜底
“失踪”的船员
2024年深秋,辽宁大连海警局高新区工作站办理一起无证捕捞案,违法嫌疑人宋某提交的三本崭新的《渔业船员证书》引起了执法员王冠宇的高度警觉。证件印刷精良,印章清晰,有效期限赫然在目。然而,当他将证书信息输入国家渔业船员管理系统进行核验时,却始终无法获取这些证件的任何相关信息。
“站长,情况异常!三本职务船员证在系统里没有任何登记记录!”王冠宇立即报告。事态严重,站长当即下令联系发证机关紧急函询,同时送交专业机构进行文书检验鉴定。鉴定结果很快反馈回来,三本证书均系伪造品!
面对执法员的质询,宋某表现得异常镇定,甚至带着几分“委屈”:“同志,这些证件都是船员自己交给我的,我就是一个船老板,哪懂鉴别真假啊?”
这番看似“合理”的辩解,实则暗藏玄机。根据相关法律原则,若船舶经营人能证明自己对船员提供的假证确不知情,且主动如实向执法机构提交,其自身可免于行政处罚责任;而涉事船员所面临的法律责任也会相应减轻。更棘手的是,当执法员火速赶往涉案渔船核查时,那三名关键的“持证”船员早已踪迹全无。
看似完美的说辞,关键证人的集体消失,如同一堵无形的墙,让案件调查瞬间陷入僵局。真相到底如何?责任如何厘清?考验着执法员的智慧和决心。
“价值十万”的口供
先从消失的船员打开突破口!据掌握,他们分别来自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和吉林市永吉县。时值隆冬,北国大地寒风刺骨。几名执法员带着仅有的户籍信息,踏上了前往吉林的征途。跨区域办案,数据共享存在壁垒,摸排工作如同大海捞针。
在一个多月的艰苦走访中,执法员们顶着严寒,走村串户,面对的是警惕的目光、模糊的指引,甚至遭遇了无数的白眼和闭门羹。但他们凭借着高度的责任感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锁定了三名船员的藏身地点。
“真没想到你们能追到这里来……”面对仿佛从天而降的执法员,船员王某显得十分惊讶。不出所料,他的初始供述与船主宋某的口径高度一致:“这个证是去年在山东干活时,托一个姓张的朋友帮忙办的。具体情况,真记不清了……”
然而,在经验丰富的执法员面前,王某的谎言很快露出了马脚。当被问到具体办证时间、地点细节等关键环节时,王某的回答前后矛盾,逻辑混乱,漏洞百出。在执法员环环相扣的追问和心理攻势下,王某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终于道出了令人心酸的实情。原来船舶经营人宋某为逃避行政处罚,主动以2400元的价格购买了3本伪造的职务船员证书,并曾利用这些假证成功蒙混过其他检查。更令人愤慨的是,宋某恶意扣押三名船员总计10万余元工资,并以此作为要挟的砝码,公然胁迫船员向海警机关提供虚假证言,企图混淆视听、逃避法律制裁!这10万元的“口供”,沾满了船员们的血泪。
船员的关键证词,成为撕破宋某谎言的最有力武器。2025年2月,在扎实的证据链支撑下,该站依法对宋某涉嫌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妨害作证罪正式立案侦查。通过进一步梳理伪造证书信息和深挖线索,宋某的同伙张某也浮出水面。
2025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之际。该站组织警力在大连高新区和普兰店市两地同时展开收网行动,成功将犯罪嫌疑人宋某、张某抓获归案。在充分的证据面前,宋、张二人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案件第一阶段的侦查取得重大突破,为后续深挖扩线、摧毁整个犯罪网络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揭开跨省制贩假证的黑网
宋某的彻底交代,指向了假证的上游来源——2024年8月,他以2400元的价格从一名叫刘某的男子手中购得那3本伪造的《渔业船员证书》。这根关键藤蔓,迅速牵出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制假贩假犯罪网络。
专案组循线追踪,强化信息研判和情报导侦。一个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危害巨大的犯罪团伙逐渐浮出水面:
幕后“技师”韩某军:利用伪造的国家机关印章、非法获取的专用防伪纸、空白证书等原料,通过PS图像处理技术,大肆伪造《渔业船员证书》《渔业船舶国籍证书》《渔业捕捞辅助许可证》等多种涉海证件,累计17本。
关键“掮客”刘某庆:负责假证的销售网络搭建和具体交易。自2023年2月起至2024年9月,通过线上联络、线下交易、快递寄递等多种方式,将韩某军制作的假证销往沿海地区的不法需求者手中,形成了稳定的“产供销”链条。
该站以韩某军、刘某庆为主要目标,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案组。执法员们克服地域跨度大、涉案人员分散、电子证据固定难等挑战,先后辗转黑龙江、辽宁、山东、湖南等多个省份,行程数千公里。他们调取大量银行流水等信息,通过技术比对,全面收集固定了该犯罪团伙制假、贩假的完整证据链。
“该犯罪团伙已形成‘制、供、销’一体化运作模式,层级分明,反侦查意识强。”执法员郭文杰在案件通报中指出,“其伪造的涉海证件,在纸张质感、印刷效果、印章仿真度等细节上极尽逼真,仅凭执法员的肉眼观察和常规查验手段,识别难度极大,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给海洋渔业监管和海上执法带来了严峻挑战。”
调查进一步揭示,该团伙制作的假证已流向环渤海、黄海等多个沿海省市。这些“高仿”假证被不法分子用于非法捕捞作业、船舶非法运营、逃避海事监管等海上违法活动。其危害性不仅在于破坏行政管理秩序,更直接威胁到海上生命财产安全。
雷霆收网!历经近三个月的缜密侦查,该站成功将这一横跨4省8地的涉海证件制假贩假产业链连根拔起,查实伪造的国家机关证件17本,依法查封为制假团伙承揽制作假证广告、提供便利的涉案商户4家,抓获包括船舶经营人、涉案船员、广告从业人员在内的犯罪嫌疑人共计20余名。
2025年11月7日,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人民法院对该案件作出判决,依法判处刘某等人六个月至九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并处五千至一万元不等罚金,没收全部违法所得。
持证上岗、抵制假证
摒弃侥幸心理
对涉海假证说“不”!
(徐德全 郭强 李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