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见习记者 刁慈)“原先我们发现一个线索可能要观看海量的监控视频,费时费力难度大,但现在这个系统可以自动锁定并瞄准目标,发现一个线索只需耗时几分钟,将驻所检察工作从过去的事后监督改善为现在实时、高效、监督点丰富的监督模式。”在安徽省无为市看守所,无为市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李建强正向记者介绍驻所检察室AI智能视频分析监督系统,他将这套系统生动称为“24小时驻所检察官”。
近日,记者跟随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的“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巡礼·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采访团来到安徽无为,深入探访无为市人民检察院以科技赋能提升刑事执行检察工作质效的生动实践。
根据最高检“派驻+巡回+科技”的检察监督机制,无为市人民检察院在安徽省率先引入了这套“检察院驻所检察室监控视频智能分析系统”。
“我们每天会把上一天到当前推送的可疑线索处理完毕。对于那些经初筛后发现无问题的线索,进行批量删除;对于初筛后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线索,归类到现场处理,并进一步下载相应的监控视频,打印文档留存,以此来固定证据。”李建强向记者介绍这套系统的操作流程。
李建强介绍,该系统连接看守所上百路监控资源,覆盖包括执法行为、在押人员表现等在内的50余个关键监督点,具备违法违规线索自动识别、实时推送功能,构建了全天候、无盲区的智慧监督体系,可以实现在押人员全时段、全场景监督,成为“24小时驻所检察官”,在保障在押人员合法权益的同时,全方位维护看守所秩序。
自2025年5月系统试运行以来,已通过智能识别发现并推送诸如违规使用通讯设备、律师违规会见等多类线索,经驻所检察人员复核后,依法向看守所提出监督意见11条,均获采纳并整改,有效提升了监督的及时性和精准度。
在“高墙之外”,数字技术也正在精准化监督社区矫正这一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
据无为市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张志成介绍,社区矫正监督工作存在两大堵点,一是社区矫正工作相关部门间存在信息壁垒,对于被监管对象的完整信息存在共享不畅的情况,二是面对海量的数据,人工比对效率低。
针对这些困难,芜湖市人民检察院与无为市人民检察院紧密协作,共建“社区矫正对象违法犯罪及收监执行监督模型”,该模型通过深度整合、交叉比对社区矫正管理中心的在矫人员数据与看守所、拘留所的出入所人员数据,实现了对“应通知未通知”“应收监未收监”等监督线索的精准筛查。
记者了解到,2024年至今,无为市人民检察院运用数字检察模型共发现监督线索50余条,根据核查发现的不当情形,向相关单位依法提出多份监督纠正意见,对严重违反监管规定等情形的12名社区矫正对象依法建议社区矫正机构向法院提请收监执行,相关办案数同比上升80%,刑事执行监督质效显著提升,同时建立“收监执行进度台账”实时跟踪监督,完成从监督办案到系统治理的全流程闭环。
如在刘某收监执行监督案中,刘某在社区矫正期间因购买笑气并吸食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12日,符合收监执行条件,但公安机关未将行政拘留决定告知司法局与检察机关,导致“社区矫正-行政拘留-收监执行”这一链条断裂,司法局无法依据行政处罚决定向法院提请收监执行,检察机关亦无法监督司法局是否提请收监。无为市人民检察院在应用大数据模型筛查出这一线索后快速响应,建议司法局向法院提请对刘某收监。同时向公安机关提出监督意见,督促其加强与司法局、检察机关的沟通协作,及时将社区矫正对象违法情况进行信息通报,打破信息壁垒,打造社矫闭环,共同加固社区矫正“安全网”。
据悉,该模型成功上架最高检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的模型,目前已在全国应用成案230余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