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大兴安岭林海铺展鎏金画卷,呼伦贝尔草原牧草翻涌千重浪,额尔古纳河清波倒映界碑庄严——驻守在祖国北疆1733.32公里边境线上的内蒙古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以“党务、村务、警务”深度融合的升级实践,筑起更高水平的平安屏障。
2025年以来,支队立足“边境线长、民族聚居、发展提速”新形势,紧扣移民管理事业“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要求,推动“三务融合”迭代升级,让北疆安全底色更鲜明、发展动能更充沛、民生温度更炽热。
红色堡垒扎根边境一线
“以前在夏营地放牧,党组织的声音难以听到;现在党员跟着蒙古包走,政策讲得透,遇事有人帮!”2025年10月12日,在新巴尔虎左旗道拉图草原上,牧民塔拉握着党员民警安宝强的手感慨。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支队将党建引领贯穿边境治理全过程的扎实行动。
“我们以‘三务融合’为基础设立警民共建责任区,推动党员民警下沉网格,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政治处主任李艳龙介绍。同时,支队实现了边境辖区社区(村屯)“一区一警、一村一警”全覆盖,并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每个角落都有公安力量守护。
在白音查干社区“三务融合”实践站,警地支部每月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将政策宣讲、民生议事融入组织生活;针对牧民季节性迁徙特点,12个“流动党建服务点”跟着牧群走,今年已为夏营地牧民办理各类事项320余件,解决实际困难170余个。
思想引领的“触角”也不断向草原深处延伸。市委党校在支队轮训队设立“教学示范点”,31个“流动党员活动室”、12所“牧区流动党校”深入牧户毡房,15个红色教育基地组成“大思政矩阵”。9月27日,“牧区流动党校”讲师那顺乌日图用蒙古语讲解乡村振兴政策的视频,在牧民微信群里广泛传播;截至10月13日,全市已开展政策宣讲、红色教育23场,7000余名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增强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富民答卷写满群众笑脸
“我家的奶豆腐、奶皮子贴上‘塔林贺喜格’的牌子,通过电商卖到了全国,这大半年就赚了16万!”8月24日在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牧民布日其其格捧着精致包装的奶制品,笑容格外灿烂。作为蒙古族传统奶制品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她曾因缺乏销路、包装简陋,只能在本地小范围售卖产品。这一转变,正是支队“村务联谋”模式赋能特色产业的生动缩影。支队紧扣呼伦贝尔“乡村振兴提质年”部署,通过搭建农企对接产销平台、争取专项补贴升级养殖和种植设施,把服务产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核心抓手,让边疆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我们的231名民警村官已全部与嘎查两委组建‘共富服务队’,把‘七送服务下基层’做深做实。”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党委书记、支队长赵喜文介绍。服务队重点升级三类服务:送科技,邀请畜牧专家为牧民讲解科学养殖技术;送资源,牵线引入畜牧旅游、农畜产品加工项目8个;送岗位,联合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助力166名待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6个“三务融合”实践站覆盖5个边境旗(市),并将社保代缴、药品代购等8项高频需求服务,全部纳入“全程网办+上门代办”范围。新巴尔虎右旗年近七旬的牧民李永军,就是这一服务的直接受益者,实践站民警每月定期上门,帮她把社保、购药的事儿办得妥妥当当;陈巴尔虎旗的牧民们则能享受到实践站推出的“24小时应急响应”,遇到急事难事打个电话,民警很快就能对接解决。
今年以来,依托这些实践站,支队累计上门服务已达2.8万余人次。无论是“千名党员、志愿者进万家”活动中,为孤寡老人提供的“一对一”帮扶,还是社会救助“星光带”对困难家庭的精准助力,都让“三务融合”的便民温度,实实在在传到了边疆群众的心坎里。
民族团结的“纽带”也愈发牢固。“索伦嘎”蒙古语课堂升级为“多语种文化交流站”,那达慕大会、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常态化举办。9月13日,在陈巴尔虎旗那达慕现场,民警与蒙古族牧民共跳安代舞、同唱《我和我的祖国》,各族群众围坐分享美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场景,成为北疆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2024年,陈巴尔虎边境管理大队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5名民警获评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安全屏障守护北疆安宁
“从接报牲畜走失到帮牧民找回,前后才花了18分钟,‘赫力沁’护边员加上草原110观瞄塔,找东西比以前快太多了!”2025年8月17日,牧民满达看着失而复得的羊群,拉着护边员的手连声道谢。这一幕,正是支队“党政军警民+科技赋能”防控体系便民的生动写照。
“五线锁边”智能系统升级后,“无人机巡航+智慧边境防控”实现边境重点区域全覆盖;28个边境旅游警务工作站、值守卡点完成改建,1157名“赫力沁”民兵护边员组成“移动哨所”——他们熟悉每一片草场、每一条牧道,今年已协助民警发现隐患47处、救助游客142起。
矛盾化解的“机制”也更加高效。支队创新“七分调纠法”升级版,在6个旗(市)建成“矛盾调处分中心”,联合嘎查两委、乡贤能人组建调解队伍,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今年9月27日,新巴尔虎左旗两名牧民因草牧场划分起争执,调解组先“拉家常”稳情绪、再讲政策明边界、后算收益促和解、最后签协议定长效,1天就化解纠纷,两人还约定“轮流放牧、共享水源”。
今年以来,支队累计化解矛盾纠纷486起,化解率达99%,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站点、大事不出嘎查”。
十三年深耕,“三务融合”已成为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守护边疆、服务群众的“日常法宝”。如今,边境苏木的牧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社保,草场里的牛羊有智慧监控帮着看,遇到难题打个电话就有民警上门——这些藏在日子里的便利,都是“三务融合”带来的实在改变。(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