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怎么办?专家支招
首页> 法治频道> 滚动大图 > 正文

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怎么办?专家支招

来源:央视网2025-10-10 13:47

  央视网消息:游戏成瘾,医学上称为“游戏障碍”,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游戏障碍”列入国际疾病分类体系。从“玩一会儿”到“停不下来”,游戏成瘾不仅是行为习惯问题,更已成为威胁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挑战。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近期开展研究发现,对大脑尚处于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海量信息可能导致认知碎片化,甚至影响未成年人对世界、对社会、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能力。

  记者调查发现,全国多地医院心理门诊中,青少年因游戏障碍就诊的案例持续走高。

  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网络游戏成瘾门诊,一下午前来问诊的患者就有15位,他们当中大多数都因为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家长们不知道原因出在哪,束手无策、十分焦急,而孩子们却只觉得自己只是爱打游戏,并没有心理问题。

  为什么游戏容易上瘾?医生介绍,从游戏内容到玩法设计,再到反馈,游戏通过“诱惑-刺激-异乎寻常的快乐-反馈”的一整套机制吸引、控制玩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研究员董慧未成年人的前额叶发育是不充分的,他对于这种新鲜的、快乐的、短效的兴奋性的刺激是很难自我控制,所以他很容易就沉迷到游戏里面。

  游戏障碍目前还是比较普遍的,是很多孩子厌学,甚至休学的原因。我们在门诊招募了游戏障碍的患者,和健康的同龄人进行了对比,第一,他们的焦虑和抑郁的水平通常是更高的,第二,他们的认知功能有受损的,比如他们的近期记忆力、冲动控制能力。

  孩子替家庭在生病

  医生告诉记者,在就诊的案例中有很多孩子都是因为缺乏安全感等,就把网络游戏作为情绪宣泄出口。在门诊中,记者见到了一名妈妈,她的孩子曾出现过两次游戏成瘾行为。最近的一次则是孩子因为父母闹离婚导致。

  李女士的孩子还不到11岁,之前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今年因父母关系破裂后出现了不想上学的情况,每天打游戏到凌晨5时,白天在家补觉,睡到下午后继续打游戏,不仅日夜颠倒,一周更是最多上两天学。

  如果我要去拿掉他的手机,他就会打我、咬我,最严重的时候甚至拿刀说要砍死我,这种行为都有,但是只要我把手机给到他了,他又恢复了正常。

  医院对李女士的孩子进行了两个月的药物治疗以及家庭治疗,李女士在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对孩子有负面影响后,也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帮助孩子一起治疗游戏成瘾的现象,目前孩子游戏使用的时间明显减少,过激行为也有所改善。

  董慧茜:心理学有一句话叫孩子替家庭在生病,孩子的问题其实反映了家庭的问题。家里的问题解决了,孩子并不需要用生病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孩子沉迷游戏行为与亲子关系也密切相关。亲子关系越差,越易导致孩子形成沉迷网络游戏的行为。反之,亲子关系越好,孩子越不会沉迷于网络游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我们把家庭的养育方式分为几种,一种是民主型的养育方式,爸爸妈妈能够跟孩子民主协商,能够做朋友。民主型的家庭,孩子也有沉迷游戏的,沉迷率只有2.7%。如果是那种专制型的,沉迷率达到了9.7%,如果是放任型的,爸妈干脆就不管甩手掌柜的那种,达到了11.7%。我们呼吁家长,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再一个就是亲子关系建设方面,我们也跟家长说亲子关系要亲密有间,不是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要给孩子一点点空间。在网络时代,未成年人经常在很多产品的使用上是跑在父母前面,所以父母也要多向孩子学习,要两代人共同成长。

  让网下的生活比网上精彩

  那么,当孩子被困在手机里,家长究竟该怎么办呢?来听专家的建议。

  孙宏艳:我们在多项研究中发现,沉迷网络游戏的这些孩子,他们往往存在更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的倾向。他们看起来在网上跟网友挺欢乐的,但是他们到现实生活中是非常社恐的,不愿意跟现实中的小伙伴交往。

  医生建议,不宜让青少年过早接触手机。此外,比起严格限制手机使用时间,家庭共同制定一份青少年愿意遵守的手机使用规定会更有成效。

  在家庭中,因为手机引发的种种冲突,更应看到手机背后孩子的深层次需求。对于沉迷游戏、短视频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网下的生活能够比网上更精彩一些。家长要尽可能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有几个同龄的朋友,定期和孩子开展至少一项亲子活动。

  孙宏艳:我们发现沉迷网络的孩子,其实更缺少社交技能,就是他不敢跟别人交往,他不会。因此作为学校或者家庭都应该更多地去向孩子传授这方面的技能,要告诉他怎么相处,怎么样跟陌生人打招呼,怎么样展开话题,给孩子们做一些培训。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庆中秋假期国内出游8.88亿人次

  • 节后生产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