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关注网络安全:吃“技术饭”?别成了“技术犯”!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关注网络安全:吃“技术饭”?别成了“技术犯”!

来源:经济参考报2025-09-23 14:57

  对普通人来说,哪些网络犯罪就藏在我们身边?面对网上形形色色的诱惑,怎样避免卷入网络犯罪?

  近日,记者采访多地公安机关和法院,为你起底破坏网络安全的新手法、新动向,帮你擦亮双眼,安全上网。

  砸了“金饭碗”,收获冰冷的手铐

  “挂暗链,特定网站每条100美元,普通网站每条50美元……”今年初,在广东有稳定工作的吕某,与境外犯罪团伙勾结,用黑客技术非法入侵某系统后台,植入涉黄链接进行引流,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就“赚”了6000多美元。

  不久,吕某又将黑手伸向武汉一家公司开发的社交平台小程序。他利用黑客工具扫描漏洞,上传木马程序夺取后台控制权,在其中植入涉黄网页链接。正是这条“暗链”,触发湖北武汉网警的风险预警快速反应机制。

  3月18日,武汉网警前往广东,对吕某实施抓捕。落网时,吕某电脑还登录着云服务器,运行着各类黑客惯用的木马等工具。

  经查,自今年2月以来,吕某总共入侵全国多地80余个网络系统后台,非法植入涉黄链接。这些非法链接还涉嫌服务下游电诈分子的犯罪活动,帮助境外犯罪团伙获取用户手机权限和个人信息,有针对性地设计“剧本”、实施诈骗。

  案件侦破后,武汉网警迅速向全国80余家相关单位发出安全预警,并督促涉事平台修复漏洞。目前,犯罪嫌疑人吕某因涉嫌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武汉公安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我的技术就像菜刀,凭啥追究我?”

  4月11日,武汉网警接到上海某科技公司报案称,两个月前,公司旗下社交平台突然涌现1.7万余个“僵尸”账号,大量推送涉黄、涉赌等引流广告。

  网警循着软件信息链,迅速锁定一款技术软件及其开发者袁某。经查,为挣快钱,计算机科班出身、凭技术“吃饭”的袁某于2024年底开发出一款技术软件,能绕过平台的登录验证机制,无需手机号实名绑定即可自动批量登录海量账号,进行评论、点赞、群发私信等操作。

  “基础版月费3000元”“高级版4090元”袁某将软件服务明码标价,用户交的月费越多,解锁的功能越多。他还能针对不同社交平台防火墙的更新换代,及时开发新版本跟进破解。

  “我的技术就像菜刀,人家买回去可以切菜也可以伤人。凭啥客户犯罪,要来追究我?”4月16日,武汉网警将袁某抓获归案,审讯室内,袁某为自己开脱辩解。

  “你的‘生意’,本质上是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和工具。”民警向袁某展示了相关证据链,指出其行为的违法本质和社会危害。在事实和法律面前,袁某最终无法抵赖。

  技术尖子,更要穿上“法律铠甲”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犯罪主体年轻化趋势明显。湖北省公安厅数据显示,在2025年以来打击查处的网络信息技术犯罪嫌疑人中,40岁以下占比近78%。其中,掌握一定网络技术的无业人员和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占比较为突出。

  网络技术犯罪还逐步呈现团伙化、专业化特点。据警方介绍,整个犯罪过程被拆解为多个环节,由境内外不同犯罪团伙分工完成。值得注意的是,每个环节的犯罪分子都会针对性研究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软件工具,在社会上广泛招募“兼职人员”,以此转移警方的注意力和规避相关法律风险。

  “抢票、批量注册、破解验证码是常见的非法开发目的。”武汉市公安局网安支队办案负责人表示,一些年轻的技术狂热者,渴望在圈内证明自己,反而被不法分子利用。

  2023年12月,出于好奇和炫技心理,自学成才的四川“00后”青年刘某某,侵入某游戏公司服务器,删除、修改了该游戏公司在用户社区播放的两个游戏角色宣传视频,还利用公司的服务器非法搭建网盘,免费分享给网友用以上传、存储文件,给公司造成损失。

  经估算,刘某某给游戏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10万元,后已全部退赔。5月27日,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法院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刘某某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缓刑三年。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无知也不是违法犯罪的借口。真正的技术高手,是用技术保卫网络安全,而不是破坏它。越是手握高精尖的技术,越是要主动学习法律和网络安全知识,为自己穿上“法律铠甲”,方能大展身手、实现个人价值。

  记者 宋立崑 熊琦 唐文豪

  来源:经济参考报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最大跨度断面市政交通隧道主体完工

  • 福建:渔船进港人员上岸 应对台风“桦加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陈晨22日从水利部获悉,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2025年耕地灌溉面积上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88.85%。截至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其中,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降低4%。
2025-09-23 10:18
9月23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就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作出多项部署,为推动我国种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2025-09-23 10:16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对提高就业质量带来的机遇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能够创造更多高质量新职业新岗位。
2025-09-23 10:15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家长作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其认知与行为正经历从“重治疗、轻预防”到“主动防控、科学干预”的根本性转变。
2025-09-23 10:13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于22日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2025-09-23 10:13
今年5月29日,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311P主带彗星是运行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
2025-09-22 10:06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研发出能够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实现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材料,为粉碎性骨折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模式。
2025-09-22 10:06
如何加快提升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值得每一位食品从业者思考。
2025-09-22 10:00
20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雪山牧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15米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正式启动建设。
2025-09-22 09:59
我国是蔬菜消耗大国,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无外乎绿色、安全、营养,解决这些诉求要依靠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推广应用。
2025-09-22 09:55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5-09-19 09:59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
2025-09-19 09:56
大质量恒星是指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往往形成于大尺度、复杂且高度动态的气体环境中,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025-09-19 09:53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使用了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2025-09-19 09:48
秋日的阳光遍洒层层山峦,照得坡地上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
2025-09-19 09:3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