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报记者 张淑秋
2021年11月,全国首个以“海丝”命名的法务集聚区——海丝中央法务区在福建省厦门市启动建设。4年深耕,这片法治创新的热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已成长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金砖国家合作的重要法治平台,成为中国制度型开放进程中的亮眼样本。
2025年6月,海丝中央法务区首批专家顾问、中国首任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主席张月姣来到厦门考察后感慨:“我没有想到这么快就成形,这充分彰显了‘厦门速度’。”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深入海丝中央法务区,探寻其“建起来”“用起来”“活起来”的成功密码。
从政府引导到市场驱动
打造法治“软环境”
福建省委、省政府把推进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列入“海丝”核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打造一流法律服务高地。
政策扶持、资源导入、制度创新三管齐下,推动各类机构加速集聚。截至目前,海丝中央法务区已汇聚法务、泛法务及法务科技企业超4000家,业务网络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政府“筑巢”,市场“唱戏”,共同激活了法治创新的内生动力。正如厦门市海丝法务办综合协调组组长郑振伟所言:“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创新什么。”
截至2025年,厦门新落地、招引相关机构290家。国际商事法庭和涉外海事法庭、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厦门代表处以及多家国家级仲裁机构先后落地,快速构建起集诉讼、仲裁、调解于一体的多元纠纷解决体系,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提供了高效、便捷、可预期的法治保障。
作为综合服务平台,海丝中央法务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供公证、调解、域外法查明等14项服务,下设多个全国首创机构,显著提升了涉外法律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海丝法务通”线上平台,该平台链接超2000家服务机构,服务人次突破百万。其国际英文版已上线,为国内外企业提供全链条法律服务。
制度创新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反垄断审查合规辅导中心设立“绿色通道”,优化企业经营者集中申报流程,审查时限大幅压缩。福建省贸易救济法律服务中心则代理或辅导反倾销调查案件,帮助企业避免经济损失。
“我们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推动法律服务深度嵌入产业链、供应链全生命周期,实现主动赋能。”厦门市海丝法务办法务事业组组长谢森福说。海丝中央法务区出台《供应链法律服务专项行动方案》,发布《外贸企业涉外贸易纠纷应对指南》《供应链企业“出海”法律服务案例(东南亚)》,为供应链企业提供全周期法治保障,并将服务向全国辐射,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供应链法律服务新高地。
人才是法治建设的核心资源。法务区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法学专家担任顾问,出台专项人才政策,广泛引进和培育涉外法治人才。被评定为高层次法务人才的薛妮深有感触:“海丝中央法务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更为涉外法律人才创造了大量发展机会。”
市场的积极回应是最有力的印证。2024年,厦门律师事务所涉外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13%,全国综合排名前30的律所中已有19家在厦门设立分所。高端法律服务资源加速汇聚,“向鹭而行”正成为行业共识。
从物理集聚到化学融合
构建法律服务生态圈
机构集聚只是起点,真正的突破在于功能的深度协同与机制的系统集成。
数据显示,厦门国际商事法庭与涉外海事法庭累计受理案件3300余件,标的额突破460亿元,涉及40余个国家和地区,8个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海丝商事调解中心设立以来,已办理调解案件380余件,标的额超6.7亿元。
更令人瞩目的是机制创新带来的效能提升。厦门率先建立“诉仲调”一体化工作机制,推动诉讼、仲裁、调解深度融合。厦门市海丝商事海事调解中心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厦门海事法院、市司法局及厦门仲裁委签署《五方合作框架协议》,实现纠纷解决无缝衔接。
高效解纷的实践不断涌现。今年8月,一件历时多年的重大涉外船舶碰撞损害纠纷在多方合力下成功调解,这是全国首例。2024年,厦门海事法院在处理一起涉外船员薪酬纠纷时,首创“班轮扣押预告”模式,避免了价值上亿元的国际班轮停航,有效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这一做法实现了多方共赢,也为完善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提供了新范本。
在科技赋能方面,厦门大力发展“警安法务科技”,央地共建多个创新实验室,联动310余家前沿企业,形成产业生态共同体。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的“数字枫桥”基层共治服务平台,已在厦门市集美区综治中心落地应用,为平安建设注入科技动能。
“智慧法务不但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同时提升了政法工作效率。”厦门市海丝法务办产业发展组组长李元伟说。
针对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法律信息不对称”难题,法务区打造了全国领先的海丝域外法查明中心。自2022年成立以来,该中心在境内外设立65个区域服务中心,服务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企业跨境经营提供精准法律支持。
这些实践表明,海丝中央法务区从“物理集聚”迈向“化学融合”,形成一个功能互补、协同高效的法律服务生态圈,实现了“聚沙成塔”的体系化效能。
从探路先行到示范推广
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经过4年发展,海丝中央法务区已完成从探索先行到示范推广、从适用规则向参与制定规则的迈进。
海丝中央法务区“构建国际法务运营全链条服务新模式”“构建知识产权行刑衔接协同保护机制”两项经验获国家发改委推广,成为全国营商环境建设的标杆。
今年1月,厦门海事局依托国际海事事务与区域融合发展研究中心提交的《国际海运固体散装货物规则》第07-23修正案正式对国际海事组织所有缔约国生效。该修正案新增“化工级重晶石粉”为可海运货种,破解了企业长期面临的运输“卡脖子”难题,标志着“中国标准”成功升级为“国际标准”。
在仲裁领域,发布《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涉外海事商事争端解决“福建(厦门)模式”。由海丝国际仲裁促进中心牵头组织,海上丝绸之路12个国家的国际仲裁专家制定的《海丝特别仲裁规则》于近日发布。该规则创新设立的相关内容,致力于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专业、普惠、透明的仲裁解决方案。
今年9月1日,全国首个《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货物运输合同范本》在厦门发布,填补了新能源领域国际运输规则的空白,助力我国新能源产业链全球化布局。同日发布的国内首部《海丝中央法务区供应链服务类企业ESG管理体系建设指引》,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提供法治支撑。
作为金砖创新基地法治保障的核心平台,法务区设立了金砖国际仲裁中心、金砖法律服务中心,累计处理涉金砖国家案件400余件。今年1月,厦门国际商事法庭当庭承认并执行首例涉金砖国家外国仲裁裁决,这一案例不仅彰显了中国司法的国际公信力,更成为跨国商事争议解决的新标杆。
实践表明,法治不仅是发展的保障,更是竞争力的体现,福建将地理上的“海丝”优势转化为制度上的“法治”优势,海丝中央法务区正逐步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法治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