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法治频道> 平安中国 > 正文

云端筑桥人

来源:人民法院报·4版2025-09-08 15:04

  在国家法官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成立40周年之际,全国法院教育培训工作者共同回望这段辛勤耕耘的光辉历程。人民法院教育培训事业的每一步跨越,都深刻镌刻着国家发展的时代印记。作为国家法官学院河南分院(以下简称河南分院)的一员,我深感荣幸能亲历并参与这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以一名“筑桥人”的视角,记录下这段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筑桥之路。

  一、跨界融合:从“军营绿”到“法院灰”,埋下变革的种子

  2008年深秋,我脱下穿了十余年的军装,从河南省军区自动化站转业至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从“军营绿”到“法院灰”,不仅是制服颜色的改变,更是从保家卫国到守护公平正义的使命传承。在宣教处、信息处的那些年,新闻稿件的字斟句酌、网络架构的反复调试,看似零散的经历,却为我日后“筑桥”打下了跨界融合的坚实基础。

  我常常背着笔记本电脑穿梭于各个庭室,指尖在键盘上翻飞,为同事们排解系统故障,收集审判一线的信息化需求。在服务器的嗡鸣声中,在代码的逻辑世界里,我对司法信息化的认知从懵懂走向清晰。那时我未曾想到,那些在机房里熬过的夜、在设备前排查过的故障,竟会成为日后投身人民法院教育培训事业的“弹药库”,为一场深刻的变革埋下了伏笔。

  2018年,我调任河南分院。当我第一次站在教学楼里,看着来自全省各地的法官们走进教室,课间围着老师追问新型案例的法律适用时,我忽然明白:这片三尺讲台,连接的不仅是知识与实践,更是全省两万余名法官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然而,当时的培训模式仍停留在“教室﹢讲义”的传统形态——每期培训要提前对接老师、协调场地、统计人数。偏远地区的法官为参加一次培训,常常要辗转数百公里,舟车劳顿。这些场景像种子一样埋在我心里,我坚信,应该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二、化解危机:迎难而上,在“暂停键”中按下“快进键”

  2020年初,我主动请缨牵头法官线上培训平台建设。我重新梳理了在信息处工作时的技术笔记。从平台架构图的第一笔绘制开始,挑战就接踵而至:服务器带宽不足,我们通过向信息处汇报沟通完成资源扩容;课程录制设备短缺,我们把一楼会议室改造成临时演播室;基层法官对线上操作不熟悉,我们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操作手册。

  最难忘的是连续三天三夜的压力测试。当200名模拟用户同时登录,系统突然崩溃,我带着技术团队逐行检查代码,直到凌晨五点才找到数据库连接池的瓶颈。当第一缕阳光透过办公室窗户照在键盘上时,屏幕上终于跳出“测试通过”的提示时,趴在桌上打盹的年轻同事突然惊醒,我们相视一笑,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们用行动证明,在困难面前,法院人从不退缩。

  三、平台赋能:打破时空壁垒,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

  2020年3月,河南法官培训网正式上线。我守在后台,看着实时更新的学习进度条,突然想起那位曾说“山路太远,培训一次要转三趟车”的三门峡法官,此刻他正在屏幕另一端认真做着笔记。技术,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跨越了时空的壁垒。

  平台上线半年,线上培训平均完成率高达98%,较以往线下培训的85%提升了13个百分点。这不仅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随后,我们乘势而上,开发了移动端“微学院”,让干警可以根据需求自主线上听课,平台会自动记录学习时长;开发“一卡通”功能,实现了从报到、考勤到就餐、借阅的全流程智能化;开发“精品课堂”功能,支持回看和在线交流,让学习不再受限于一时一地。一位信阳的老法官在电话里激动地说:“以前参加培训要提前请假,现在午休时就能听两节课,太方便了!”

  如今,打开后台数据,能清晰地看到全省法官的学习偏好。这些数据,正悄悄推动着我们的培训模式,让我们的培训课程设置越来越精准。

  四、深远回响:不止于平台,更是通往未来的“法治之桥”

  五年来,河南法官培训网累计上线课程1200余门,总学习时长突破800万小时。更可喜的是,平台的深远影响,更体现在催生了全新的教学形态:我们把庭审现场搬进直播间,让基层法官“零距离”观摩河南高院示范庭审;邀请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云端传经”……甚至,在去基层调研时,我看到年轻的书记员正在用手机学习“裁判文书如何写作”课程。那一刻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搭建的,不只是一个技术平台,更是一座连接知识与实践、沟通顶层设计与基层需求、通向更高水平公平正义的“法治之桥”。

  回望来路,从军营到法院,从技术保障到教育培训,身份在变,但“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站在学院成立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更加坚信,人民法院教育培训事业的未来,必然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未来。这条信息化助力人民法院教育培训之路,或许还有新的挑战,但我们会一直走下去。因为我们深知,当每一位法官的专业能力在数字时代得到持续提升,当公平正义的阳光借助科技的翅膀,更好地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那便是对我们这些“云端筑桥人”最好的褒奖,更是对学院四十载峥嵘岁月最崇高的致敬。

  作者:郭玲玲(作者系国家法官学院河南分院教研室主任)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抵达韩国

  • 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确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执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张陆、武飞、张洪章3名航天员组成。张陆担任指令长。
2025-10-30 13:03
记者10月29日从国家统计局获悉,根据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测算,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74.2(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5.3%。
2025-10-30 10:15
绿氨作为绿氢核心载体与低碳原料,正成为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实现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
2025-10-30 10:12
记者10月29日从水利部获悉,由水利部制定的国家标准《幸福河湖评价导则第1部分:流域面积3000km2以下(含)河流》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发布,将于2026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
2025-10-30 10:06
截至2025年3月,全国已建成66处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200余处省级示范煤矿,拥有1806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智能开采产能占比超过50%,1.6万余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
2025-10-30 10:04
为全面反映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行动和工作情况,2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5年度报告》并举行新闻发布会。
2025-10-30 10:00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韩国庆州举行。
2025-10-29 10:12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戎利建研究员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成功实现了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C276的工业化生产。
2025-10-29 09:36
截至今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仅上半年,用户规模就增长了2.66亿人。
2025-10-29 09:35
当掌勺者从有体温的师傅变成由代码驱动的机器,以人和环境为核心的传统监管模式也面临着新情况。
2025-10-29 09:35
今年年产量首次突破150万吨,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这标志着我国页岩油开发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稳定产出的新阶段。
2025-10-29 09:33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临睡时刻,总觉得口干舌燥,害怕会频繁起夜,但又忍不住想大口喝水。每当此时,一些人不免会担心,是不是身体出什么问题了?
2025-10-29 09:32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发布。
2025-10-29 09:31
资料图片  深秋,去往宁夏吴忠市盐池县马儿庄村的乡道上,簌簌黄叶生出几分萧瑟。张文攀摄/光明图片  如今,马儿庄村有滩羊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全村滩羊年饲养量5万只,远高于封山禁牧前。
2025-10-28 08:57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摆在新时代医学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卓越”与“有温度”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共同构筑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素养基石。
2025-10-28 08:55
肿瘤细胞会通过细胞内部、细胞间、不同组织乃至器官间多个层面的复杂机制,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这一过程被称为“免疫逃逸”。研究团队表示,使用国内外均已上市的偏头痛治疗药物CGRP抑制剂,可阻断感觉神经介导的“肿瘤-TDLN通信”,显著增强免疫治疗疗效并抑制癌痛,从而实现抑瘤与镇痛的双重作用。
2025-10-28 08:52
我国下一代光伏技术取得新进展,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和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常超团队联合运用太赫兹技术,对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内部载流子输运行为实现精准、无损探测。
2025-10-28 08:48
科技赋能是本次火炬传递的一大亮点,在传递过程中,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等将进行火炬传递或串联路段,凸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优势,以创新性和未来感的尝试展示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
2025-10-28 08:46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27日完成全系统发射演练,各系统完全满足发射要求,神舟二十一号具备发射条件。
2025-10-28 08:44
研究证实,熊蜂能够通过观察同伴的积极状态改变自身的行为决策,呈现出类似“情绪传染”的现象。
2025-10-27 10: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