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国家法官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成立40周年之际,全国法院教育培训工作者共同回望这段辛勤耕耘的光辉历程。人民法院教育培训事业的每一步跨越,都深刻镌刻着国家发展的时代印记。作为国家法官学院河南分院(以下简称河南分院)的一员,我深感荣幸能亲历并参与这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以一名“筑桥人”的视角,记录下这段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筑桥之路。
一、跨界融合:从“军营绿”到“法院灰”,埋下变革的种子
2008年深秋,我脱下穿了十余年的军装,从河南省军区自动化站转业至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从“军营绿”到“法院灰”,不仅是制服颜色的改变,更是从保家卫国到守护公平正义的使命传承。在宣教处、信息处的那些年,新闻稿件的字斟句酌、网络架构的反复调试,看似零散的经历,却为我日后“筑桥”打下了跨界融合的坚实基础。
我常常背着笔记本电脑穿梭于各个庭室,指尖在键盘上翻飞,为同事们排解系统故障,收集审判一线的信息化需求。在服务器的嗡鸣声中,在代码的逻辑世界里,我对司法信息化的认知从懵懂走向清晰。那时我未曾想到,那些在机房里熬过的夜、在设备前排查过的故障,竟会成为日后投身人民法院教育培训事业的“弹药库”,为一场深刻的变革埋下了伏笔。
2018年,我调任河南分院。当我第一次站在教学楼里,看着来自全省各地的法官们走进教室,课间围着老师追问新型案例的法律适用时,我忽然明白:这片三尺讲台,连接的不仅是知识与实践,更是全省两万余名法官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然而,当时的培训模式仍停留在“教室﹢讲义”的传统形态——每期培训要提前对接老师、协调场地、统计人数。偏远地区的法官为参加一次培训,常常要辗转数百公里,舟车劳顿。这些场景像种子一样埋在我心里,我坚信,应该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二、化解危机:迎难而上,在“暂停键”中按下“快进键”
2020年初,我主动请缨牵头法官线上培训平台建设。我重新梳理了在信息处工作时的技术笔记。从平台架构图的第一笔绘制开始,挑战就接踵而至:服务器带宽不足,我们通过向信息处汇报沟通完成资源扩容;课程录制设备短缺,我们把一楼会议室改造成临时演播室;基层法官对线上操作不熟悉,我们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操作手册。
最难忘的是连续三天三夜的压力测试。当200名模拟用户同时登录,系统突然崩溃,我带着技术团队逐行检查代码,直到凌晨五点才找到数据库连接池的瓶颈。当第一缕阳光透过办公室窗户照在键盘上时,屏幕上终于跳出“测试通过”的提示时,趴在桌上打盹的年轻同事突然惊醒,我们相视一笑,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们用行动证明,在困难面前,法院人从不退缩。
三、平台赋能:打破时空壁垒,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
2020年3月,河南法官培训网正式上线。我守在后台,看着实时更新的学习进度条,突然想起那位曾说“山路太远,培训一次要转三趟车”的三门峡法官,此刻他正在屏幕另一端认真做着笔记。技术,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跨越了时空的壁垒。
平台上线半年,线上培训平均完成率高达98%,较以往线下培训的85%提升了13个百分点。这不仅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随后,我们乘势而上,开发了移动端“微学院”,让干警可以根据需求自主线上听课,平台会自动记录学习时长;开发“一卡通”功能,实现了从报到、考勤到就餐、借阅的全流程智能化;开发“精品课堂”功能,支持回看和在线交流,让学习不再受限于一时一地。一位信阳的老法官在电话里激动地说:“以前参加培训要提前请假,现在午休时就能听两节课,太方便了!”
如今,打开后台数据,能清晰地看到全省法官的学习偏好。这些数据,正悄悄推动着我们的培训模式,让我们的培训课程设置越来越精准。
四、深远回响:不止于平台,更是通往未来的“法治之桥”
五年来,河南法官培训网累计上线课程1200余门,总学习时长突破800万小时。更可喜的是,平台的深远影响,更体现在催生了全新的教学形态:我们把庭审现场搬进直播间,让基层法官“零距离”观摩河南高院示范庭审;邀请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云端传经”……甚至,在去基层调研时,我看到年轻的书记员正在用手机学习“裁判文书如何写作”课程。那一刻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搭建的,不只是一个技术平台,更是一座连接知识与实践、沟通顶层设计与基层需求、通向更高水平公平正义的“法治之桥”。
回望来路,从军营到法院,从技术保障到教育培训,身份在变,但“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站在学院成立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更加坚信,人民法院教育培训事业的未来,必然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未来。这条信息化助力人民法院教育培训之路,或许还有新的挑战,但我们会一直走下去。因为我们深知,当每一位法官的专业能力在数字时代得到持续提升,当公平正义的阳光借助科技的翅膀,更好地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那便是对我们这些“云端筑桥人”最好的褒奖,更是对学院四十载峥嵘岁月最崇高的致敬。
作者:郭玲玲(作者系国家法官学院河南分院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