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记者 孙满桃
当车轮碾过河西走廊,极目望去,祁连山峰巅积雪皑皑,在阳光下闪烁冷峻光芒。湛蓝天空下,万亩油菜花开得正盛,风过时,金黄浪潮扑向山脚,泛起粼粼波光。蔚蓝、雪白、金黄、青黑——四色在天地间碰撞交融,构成一幅磅礴的画卷。
从东部沿海出发的自媒体摄影爱好者王先生一路西行,用镜头记录下河西走廊千年丝路的独特魅力。“你看,太美了!”他用手指着无人机里拍下的画面。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线”“母亲山”。但谁能想到,曾经的母亲山也伤痕累累,寂静无语。
从“千疮百孔”到“满山苍绿”,祁连山的美丽蝶变究竟藏着怎样的契机?这其中缘由之一,正是法治的护航!
日前,记者跟随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甘肃站”活动媒体团,来到甘肃张掖,了解当地如何用法治守护绿水青山。
山绿了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这是古人赞叹祁连山的美!
但是在2015年9月,因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张掖市被两部门联合约谈。2017年,中央更是对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问责通报。之后,张掖痛定思痛,深刻反省,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开展集中整改整治攻坚行动。
为探索创新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方法和路径,2017年9月,祁连山林区法院正式挂牌成立,管辖河西地区祁连山等五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辖区内的各类案件,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司法保障。
祁连山林区法院自设立以来,依法严惩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等犯罪行为,妥善处理各类环境资源民事纠纷,积极推进环境公益诉讼,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环境资源保护职责,用法律“红线”守住生态“底线”。
记者了解到,2024年至今,祁连山林区法院依法审理涉环境资源类刑事案件39件、民事案件55件、行政案件39件,执行案件47件。
2022年5月,王某前在祁连山一带参加某村“祭泉”民俗活动时,因过失引发森林草原火灾,造成乔木林地、天然牧草地等大面积烧毁。
最终,王某前因构成失火罪,被祁连山林区法院判刑。此外,法院还判决王某前依据补植工程作业设计完成生态修复义务,逾期未按要求完成修复,承担生态修复费用98.67万元或按照后期评估数额承担相应费用。
记者获悉,上述“王某前祁连山森林草原失火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已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最高人民法院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典型案例。
祁连山林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陈海军在受访时表示,祁连山林区法院将打击环境资源犯罪、惩戒环境资源破坏与生态环境修复相结合,积极探索适用“补种复绿”“劳务代偿”“异地补植”等多种修复性责任承担方式,在肃南县、民乐县、民勤县建立5个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异地补植”栽种林木10.1万株。
“同时创新适用‘生态修复+碳汇赔偿’机制。”陈海军介绍,在2025年2月一起滥伐林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中,首次引入“碳汇”理念,除判决被告人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外,引导被告人通过认购林业碳汇的方式,赔偿林木碳汇价值损失,使受损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为解决农牧民群众因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带来的“诉讼难”问题,2021年6月,祁连山林区法院还在山丹军马场设立巡回办案点。近年来,祁连山林区法院已设立了8个巡回办案点,构建起覆盖全域的便民诉讼网络。
祁连山林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副主任张艳琼告诉记者,除此之外,该院还创新“巡回审判+普法”模式,对失火、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等典型案件进行现场释法,用小案例讲述大道理,进一步增强农牧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法治意识。
正是法治利剑出鞘,近三年,张掖市未发现新增生态破坏活动和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祁连山国家公园范围内未发现改变土地用途、新批建水电开发项目、违规取水、超采地下水等情况。
水清了
张掖地处国家“两屏三带”主体功能核心区,境内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自然生态系统交融交汇,绵延1000多公里的祁连山一半在张掖境内,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穿境而过,孕育了河西走廊最大的绿洲,形成61.8万亩的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维护国家西部生态安全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2016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的“利剑”直指张掖甘州区黑河滩无序采砂采石导致的生态危机。
面对满目疮痍的生态“伤口”,当地政府立即关停清退所有涉事企业,启动生态修复:依托山水林田湖、三北防护林等林草项目,在黑河西岸甘州段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敷设灌溉管网1600公里,栽植各类防护林苗木2000余万株……并精心打造黑河生态园、胡杨林区、黑河生态带等七大板块,创造了戈壁荒滩变林海繁花的绿色奇迹。
2021年,张掖市甘州区检察院联合区法院、市公安局甘州分局、区林草局及区青绿林草投资公司,在黑河林场设立“涉林案件生态修复基地”(即补植复绿基地)。
张掖市甘州区林草局党组成员、黑河林场场长蒲兴元告诉记者,该基地由甘州区青绿林草投资公司代为履行涉案生态修复义务。通过签订代为履行协议、缴纳生态修复费用等方式,有效解决了违法行为人缺乏栽植地块、后期管护不到位、树木成活率低等现实问题。
“截至目前,区青绿林草投资公司已在基地完成补植复绿500余亩,取得了显著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蒲兴元说。
近年来,甘州区人民检察院着力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类案件的生态修复工作,构建了“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多元化协作”的补植复绿模式,全力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在被告人田爱林滥伐林木一案中,田爱林违反森林法的规定,滥伐林木248株,立木蓄积41.5282立方米,数量较大,其行为已构成滥伐林木罪。”张掖市甘州区检察院干警李文娟告诉记者,在检察院审查起诉期间,按照1株树20元×3倍的标准,田爱林缴纳补植补造费用14880元。
案件起诉法院后,因被告人自愿认罪认罚,且积极缴纳补植补造费用,法院判处田爱林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二万元。
“生态修复补植补种基地”集惩治、教育、修复为一体,旨在落实违法者的环境修复责任,对违法单位和个人起到震慑、教育效果。
张掖拥有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在这里得到集中体现。
近年来,张掖市把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确定为全市“天字一号”工程,以问题彻底清零为新的起点,以祁连山从“千疮百孔”到“满山苍绿”美丽蝶变为契机,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人气聚、效益增的绿色发展新路,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绿水青山”加快转化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