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法官,我真的通过网贷平台还了 1000 元,原告怎么能不承认呢?”法庭上,小王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委屈和愤怒,指尖紧紧攥着一张还款凭证。这起因网贷逾期引发的纠纷,本以为是常见的债务清偿争议,却因这 1000 元的“失踪”陷入了僵局。
还款遇谜团:借贷双方陷困局
小王通过某网贷平台向金融公司借款应急,后因资金周转不畅出现逾期。在协商分期还款过程中,他通过平台转账1000元,却没料到金融公司在诉讼中坚决否认收到这笔款项。“系统里没有这笔入账记录,我们不认可这笔还款。”金融公司代理人的表态斩钉截铁,拒绝与平台核实交易细节。
甘肃省漳县法院承办法官起初以为这是简单的证据瑕疵问题,试图通过调解快速化解矛盾。但仔细核对证据后发现,小王提供的还款截图、银行流水清晰完整,与金融公司的“未入账声明”形成尖锐对立。法官认为若仅凭金融公司一面之词否定还款事实,无疑背离公平原则;可若无法查清资金去向,小王的还款义务认定会失准。这1000元虽不多,却关乎司法裁判的公信力。
电话破迷障:穿透数据迷雾见真相
面对证据拉锯的僵局,承办法官没有止步于纸面材料的审查,在提供的证据间捕捉到案件症结不在证据真伪,而在资金流转的隐形梗阻。“既然双方各执一词,不如直接向平台核实资金走向。”法官当庭通过官方渠道拨通了网贷平台的客服电话。这通跨越法庭与互联网平台的通话,揭开了资金“失踪”的真相。平台客服在核实交易编号后明确反馈小王确于约定日期通过平台向金融公司发起1000元还款,交易状态显示“支付成功”。资金未能到达金融公司账户,实则是金融公司因与平台存在商业合作分歧,单方面关闭了专属入账接口,导致这笔款项虽已从小王账户划出,却被拦截在平台监管账户中,成了“有家难回”的滞留资金。
实质化解:让公平正义落地生根
真相大白后,金融公司当庭认可了小王的还款事实,承认在关闭入账渠道后未及时通知借款人,对此存在管理疏漏。双方很快达成调解协议。一场剑拔弩张的纠纷,在一通核实电话后画上圆满句号。
“法院这通电话不仅解决了1000元的争议,更让我们看到数字时代司法的温度与效率。”金融公司代理人的感慨道出了案件的深层意义。在互联网金融纠纷日益复杂的今天,法官没有局限于“坐堂问案”的传统模式,而是主动延伸司法触角,用能动履职穿透数据壁垒,让公平正义不仅停留在纸面裁判上,更真切地走进群众心间。这通跨越屏幕的电话,不仅查清了一笔款项的去向,更彰显了漳县法院在数字时代守护民生权益的坚定决心。
供稿:民庭 | 撰稿: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