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健康科普如何回归公益与专业?专家:平台更新审核机制加强内容关联性审查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健康科普如何回归公益与专业?专家:平台更新审核机制加强内容关联性审查

来源:法治日报2025-08-12 09:37

  本报记者 赵丽

  本报见习记者 丁一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与数据科学实验室等机构今年6月发布的《数智时代中国医生健康科普评价报告》(第二期)显示,92.1%的网络视听观众曾通过短视频接触健康科普,其中63%已养成定期关注习惯。视频账号主体中,主任医师占41%,教授占66.2%,科室主任达78.9%。

  医生“触网”科普已成趋势,但伴随而来的是一些MCN机构批量包装“网红医生”引发的乱象丛生:专职写手代笔、脚本摆拍、跨领域推荐、科普夹带私货……

  健康科普如何回归公益与专业?《法治日报》记者对此采访了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睢素利、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

  记者:部分MCN机构主导的“网红医生”运营已严重变味,脚本代写、跨领域推荐、伪科普频现。MCN机构在医生IP运营中本可发挥积极作用,为何在实践中异化成乱象推手?

  邓勇:根源在于商业利益驱动背离了科普的公益性本质。

  经济目标凌驾科普责任。部分MCN机构将流量变现(带货、广告)置于首位,诱导医生进行“伪科普”或跨专业推荐产品。

  专业伦理防线失守。为博流量,一些MCN机构可能编排脱离医生执业领域的脚本,或要求其演绎违背医学共识的内容,模糊科普与营销界限。

  监管滞后留下漏洞。早期缺乏统一资质核验和内容审核机制,导致MCN机构资质参差不齐,账号运营责任模糊(医生丧失内容终审权、未披露MCN机构关联),加剧公众信任危机。

  记者:医生签约MCN机构后,按其剧本演绎,或在不熟悉领域照读其提供的话术进行科普,这是否违背医德?

  邓勇:视具体情形判定,若MCN机构提供虚假、夸大或未经循证验证的内容(如偏方、无效疗法),或要求医生在非执业领域进行疾病诊疗解读(如消化科医生讲解骨折手术),医生未予纠正即照本宣科,可能违反医师法有关科学传播健康知识、避免误导公众的义务,以及《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中禁止利用职务谋取不当利益的规定。

  若仅为通用健康知识(如洗手方法)或配合科普场景演绎,且明确标注“非专业诊疗”并保留科学严谨性,则不必然违背医德。

  睢素利:医生的职责是凭借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准确的医疗服务,若按照MCN机构安排,传播不熟悉的领域知识或按固定话术宣传,可能会为了流量和商业利益,背离“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伦理。

  医生这么做也可能无形中传播了伪科普知识。MCN机构目的多为获利,其提供的文案可能存在不科学、不准确的内容,医生若不加甄别就播报,进行所谓的科普,会导致伪科普知识传播,误导公众。当公众发现医生传播的是伪科普或存在带货等商业营销行为,会给医生群体乃至整个医疗行业带来信任危机。

  记者:一些医生因工作繁忙选择将账号交MCN机构代运营。上海、四川等地已出台政策约束此类合作,如账号变更需报批、禁用不良记录MCN机构等。医生与MCN机构合作,如何确保合规、守住专业与公益底线?

  邓勇:医生在和相关MCN机构合作时,需在合规、公益、专业可控前提下合作。

  在合同中明确核心条款。明确约定账号权属归医生或所属机构所有;保留内容最终审核权,拒绝MCN机构未经医学审核的脚本或话术;设定收益分配透明机制,避免高额违约金陷阱,如“独家排他”条款。

  实现内容边界控制。科普内容必须严格限定于医生执业领域(通用健康知识需标注“非专业诊疗建议”);严禁以科普名义变相发布药品、器械、保健食品广告或直播带货。

  设立风险规避底线。拒绝MCN机构编造虚假案例、跨科室荐药或诱导患者进入不规范的民营医疗机构;定期核查MCN机构合规记录,终止与“黑名单”机构合作。

  记者:我们调查发现,一些平台对医生认证主要看“硬资质”,对其科普内容是否与执业领域对口缺乏审核,给MCN机构钻空子留了空间。平台审核机制应如何升级?

  睢素利:平台必须强化主体责任,严格审核医生认证信息,提高认证门槛;利用技术手段监测医疗科普内容,及时拦截屏蔽伪科普;对违规账号予以处罚封禁;定期公示相关数据,接受社会监督;监管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界限与规范,加大打击力度,切断非法利益链。

  邓勇:平台亟须系统性更新审核机制,比如进行内容关联性审查,建立科普话题与执业领域的智能关联校验机制(如心内科医生发布糖尿病用药指导需提示“非专业对口”),或设置专家复审环节。同时还要强化内容合规管控,强制标注信息来源,要求摆拍剧情、AI生成内容、引用旧闻等必须明确标注出处或生成标识;做好物理隔离,严禁科普内容与医疗产品购买链接、联系方式同屏展示,切断隐蔽带货链条。同步建立负面词库拦截,对夸大疗效、煽动拒医等敏感话术自动识别预警,联动人工审核。

  记者:仅靠医生自律和现有政策或难以根除乱象。医学界或行业协会是否应制定更具体的医生自媒体规范与惩戒规则?

  邓勇:行业协会补充制定细则是发展趋势。建议由医学会主导建立医生自媒体行为指南,明确跨专业科普界定标准、内容审核流程、MCN机构合作白名单制度及举报惩戒机制,填补操作层面空白,同时配合现有监管框架形成合力,推动规范发展。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机器人大会周末人气旺

  • “动车医生”战高温斗酷暑 为暑运保驾护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