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报记者 赵晨熙
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提高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会情感与行为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广大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期望程度日益提高。
近期,一个有关学前教育的好消息令家长们欣喜不已,那就是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有关举措。这意味着,我国免费学前教育时代即将来临。
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教育界人士表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学前教育法的必然举措,将显著增强民众对学前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围绕如何稳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专家和全国人大代表各抒己见,助力免费学前教育这一惠民举措有效落实。
免费学前教育意义重大
据统计,2024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5.33万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3583.99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2%。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将惠及千万家庭。
一段时间以来,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相关内容已被多次提及——2025年1月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学前教育法第六十三条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实施免费学前教育,降低家庭保育教育成本”;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涉及千家万户、事关长远发展的重要惠民举措,要指导各地尽快细化工作方案,按照分担比例安排好补助资金,确保按时足额拨付。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奠基工程,学前教育不仅关乎千万家庭福祉,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抓手。”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了推进免费学前教育的建议。在他看来,逐步推进实施免费学前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缩小地区、城乡教育差距,还有利于推动生育率进一步提升。
庹庆明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学前教育整体上还存在地区、城乡差异大等问题,部分经济困难家庭的学前儿童及发育迟缓、残疾等特殊学前儿童群体尚未接受学前教育。实施免费学前教育,可以让更多学前儿童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地区、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庹庆明指出,实施免费学前教育可降低家庭教育成本,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有效改变年轻人“不想生”“不敢生”的观念,提高他们的生育意愿,助力生育率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鉴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机构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能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体系建设,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庹庆明说。
统筹多方因素稳妥推进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考虑到这项涉及千家万户、事关长远发展的惠民举措覆盖的人群体量庞大,多位教育界人士均表示,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稳妥推进,才能更好地推动免费学前教育逐步落地落实。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统筹考虑学龄人口变化、财力状况等因素,坚持保基本保普惠原则,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
毫无疑问,“免费”做的是百姓负担的“减法”,同样也是国家和政府责任的“加法”。
学前教育法明确规定,学前教育财政补助经费按照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原则,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各级预算。在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洪秀敏看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人口结构、财力状况、学前教育资源投入和发展基础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各地在细化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推行方案时,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综合考虑现实条件与迫切需求等关键因素,因地制宜做好此过程中所需的资金保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财政研究所所长王建指出,要根据国家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财政支撑能力和教育发展状况等多个层面进行科学合理设计。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实质是向地方明确了增加学前教育经费的要求,这对保障学前教育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当前个别地方对学前教育发展仍不够重视,随着学前教育法的施行以及免费学前教育的逐步推行,各地须依据法律和各地实际,细化政府责任,将学前教育视为“必担之责”,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行方案。
专家代表建言如何推行
学前教育是儿童发展的关键起点,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
王建认为,实施免费学前教育需要国家和社会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予以保障。因此,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采取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的策略,这种分步推进的方式值得我国借鉴。其具体路径可以考虑从学前一年免费优先、免除保教费项目优先、困难群体优先、特殊地区优先等层面,逐步扩大受益对象范围。
对于如何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庹庆明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免费学前教育的制度建设可以分为三步走:一是2025年至2027年试点阶段,在部分发达地区试点实行3年全免费,中部省份在优先保障残疾等特殊学前儿童学前教育免费的基础上试点实施一年或两年学前教育免费;二是2028年至2030年推广阶段,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中央与地方分档分担机制,将免费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三是2031年至2035年完善阶段,实现3岁至6岁儿童免费学前教育全覆盖。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意味着并非全国‘一刀切’,而是让有条件的地方先行探索。”储朝晖指出,经济较发达地区更有能力加大财政补贴,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家庭在教育成本和优质之间往往更加注重优质,因此各地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特别是要注意不能因免费而降低学前教育质量,一定要严格坚守质量底线,确保免费不降质。
储朝晖提出,免费学前教育一定是公办园与民办园都要推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教育不公平等问题,保障各地学前教育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为推动免费政策与教育质量协同提升,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幼儿园教师待遇,提升办园质量水平。要加强动态监测评估,科学核算办园成本,统筹好公办、民办幼儿园补助政策,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等群体政策衔接和兜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