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坐落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的大套子村是唯一在黄河北岸的村子,3000多村民,位置偏远,老人多,给警务工作带来很多挑战。呼和木独派出所转变工作思路,传承了“背包警务”这个老法子,主打“派出所主防”,基层工作实打实,探索出了服务村民的好路子。
“百宝箱”背上身
民警每周都会准时背着鼓囊囊的“背包”进村。这包是个“百宝箱”:宣传资料、警民联系卡、矛盾排查表、调解协议书,还有办好的户口本、身份证……民警带着这些“宝贝”走街串巷、下到田埂,把办公室“搬”到了村民身边。过去,村民跑一趟派出所办事,来回得折腾一整天。现在,“背包警务”让大伙儿在村里就能解决问题,方便多了!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再不用跑断腿了!”
不只方便村里,“背包警务”还有延伸。对在外打工的村民,民警用上了“警务电子邮件”。年初,村民王师傅,在外地急着要开无犯罪记录证明,回不来。联系驻村民警后,核实身份,当天就把证明的电子版给他发过去了,解了燃眉之急。“还以为人不在就办不成,没想到这么给力!”王师傅电话里直感谢。类似这样的事儿办了不少,解决了好多外出村民的急难事。
扎根村里,能办能调解
民警们扎在大套子,跟群众熟得很,建立了信任。他们不只执法,更是贴心人。从新生儿落户、户口迁移,到办居住证、核对社保信息,只要村民需要的业务,他们都帮着办,全程服务。
矛盾纠纷是乡村常见难题。“背包警务”在这时候就是“定心丸”。村民因地界闹意见,民警背着包就来了,掏出里面的土地档案和卷尺,田埂上一蹲就开始量。边量边结合法律规定耐心讲道理,既摆法条,也讲多年邻里情分,经常能让“脸红脖子粗”的双方坐下来谈和。春耕用水紧张时,矛盾更多。有回两家人为半亩地的灌溉权僵持好几天。民警连着两天蹲守在地里,找来村里老人、干部一起回忆老地界,最后想出办法,划定了共用灌溉口,还帮着修了分水渠,总算没耽误种地,两家也握手言和。
鸡毛蒜皮的小摩擦也少不了,有时差点打起来。民警立马从背包里拿出宣传册子,翻到“打架”、“毁东西”那些条款,指着给当事人看:“就为这点事动手,罚款拘留划不来,还可能耽误孩子前途!”然后拿出调解表,让两边把要求一条条写下,心平气和商量解决,把不少“要干架”的火气压成了“握个手”的和气。
捂紧“钱袋子”,多方护和睦
针对骗局花样多,民警就抓住晚上村民有空的时候,在村委会组织反诈“小课堂”。用村民听得懂的大白话,讲常见的诈骗套路。反复提醒他们,“让转钱,说破天也得先核实!不明链接、二维码千万别点别扫!拿不准的事,赶紧给我们打电话!”这么一遍遍面对面讲,村民的防骗意识强了不少。
对于棘手的“老大难”纠纷,派出所还联合村委会、司法所、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搞了“护和睦”调解小组。把当事人请到村头“调解凉亭”下,摆事实、讲道理、释法律,揉在一起做工作。解决矛盾不光靠法律条文,也看重乡亲情分,效果挺好,村民们服气,村里争吵少了,笑声也就多了。
干出实效,越干越好
今年以来,他们上门办理户籍45人次,解决矛盾纠纷16起,发放反诈宣传单1800多份,捂紧了村民的“钱袋子”,“背包警务”成效看得见。
给村民“把群众心思背上来,把百姓需求背下去,把大伙儿意见背上来”,呼和木独派出所认准一点,以人民为中心,把百姓记心里。扎扎实实转变工作角色,抓好“主防”责任,让村子越来越平安和谐,老百姓满意度才噌噌涨。
“继续深耕‘背包警务’,在‘一站式’化解矛盾上再加把劲,为大套子村,也为整个辖区贡献更大力量,用心写好新时代基层警务的新篇章”。呼和木独派出所所长杨江峰表示。(寇小青、巴格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