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案件无关大小,每个案件都是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试金石”,也是法院营商环境工作的“晴雨表”。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人民法院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打造“四个一”工作机制,努力使优质的司法环境切实成为营商环境的硬核竞争力。
搭建平台,“一张网”织密护企网络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收到了新鲜出炉的裁定书,法院的云法庭可帮了我们的大忙。”近日,利津法院通过“黄河口云法庭”成功审结了一起债券转让纠纷案件,实现了云端立案、调解、送达全程“云办案”。
2024年以来,利津法院坚持科技赋能,在乡镇街道、产业园区建设“黄河口云法庭”20处,致力于把司法服务送到企业门口,截至目前,已完成线上指导调解96起、云办案243件、云普法22次。
除了线上平台,利津法院打造多元解纷新阵地,选派1个审判团队入驻县综治中心,拓展“法院+”多元解纷模式。今年以来,先行调解纠纷342件,先行调解成功率在全市位居首位。强化“津心He护”品牌创建,开展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和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制定服务民营经济10条意见,出台办理破产、解决商业纠纷12项改革举措。代表全县政法系统,参加全市“聚力优化营商环境保障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成果汇报交流会。
分类施策,“一体化”提升助企效能
“我们办理一起案件,不仅是为了惩治犯罪,更是为了挽救行业。针对每个案子不同的情况,我们分析问题,制定‘一案件一问题一方案’,促进案件高效高质量审结。”近日,在一批涉养殖领域食品安全案件中,分类处理、严惩少数、警示多数,同时开展专项调研,提出司法建议,推动完善监管机制,既维护了食品安全,也促进了辖区养殖产业长远健康发展。这是利津法院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的重要表现。
不仅于此,利津法院坚持“刚柔并济”做实司法保护,在一起因“内外勾结”销售伪劣产品侵害企业权益案件中,对不法供应商石某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六个月,并处罚金810万元。充分发挥破产审判“积极拯救”和“及时出清”功能,完善府院联动、执破融合机制,受理8家企业破产申请,实现首例执转破“僵尸企业”90日快速出清,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2024年以来,审结涉企纠纷1428件,平均办案周期48天,在全市法院用时最少,以个案的公正高效办理传递优化营商环境的鲜明导向。
此外,利津法院针对企业开辟了“绿色通道”,结合审判执行工作实际,对于营商环境类案件建立报告机制和研讨机制,分类处理、精准施策,相关案件的办理效率和处理满意度稳步提高。
纾难解困,“一站式”推进暖企举措
“利津法院效率真高,修复信用之后,我们马上就可以恢复经营了,感谢感谢!”利津一企业负责人高兴地说道。近日,利津法院帮助数十家企业及时修复信用重返市场,努力将司法行为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降至最低。
这是利津法院助力企业信用修复的重要实践,今年帮助17家企业修复信用,为7名企业家解除失信信息,让企业重返市场、创新创业,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在全市首次利用“强制涤除登记”措施,破除困扰其原董事多年的“卸任难”问题。利津法院秉持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开展涉企执行专项行动,“活封活扣”方式占比超90%。强化府院联动,通过联动优化资金执行方案,盘活“烂尾”楼盘和闲置土地的开发权,妥善解决了某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221人4282万元退赔问题,也“一揽子”解决了相关企业借款、建筑施工、劳动争议等多方纠纷。
主动靠前服务是利津法院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企业的不同经营状况依法灵活采取执行措施和服务保障,通过主动靠前服务,更加高效地解决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协同并进,“一条链”优化惠企环境
“在生产转型中是否有什么涉法风险隐患?”“附近的村民到企业来务工时,一定要和他们签订劳动合同。”在“临合蜜”产业园区里,法官正在向企业经营者了解经营状况,普及法律知识。
近年来,利津法院切实抓准司法服务与县域经济建设发展大局的切入点、落脚点,开展“法治营商进园区”,深入产业园区、瓜果基地现场调研,提供法律风险防控指导,护航“黄河口滩羊”“临合蜜”等本土品牌培育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坚持问需与问效相结合,开展法官送法进企业、企业学法进法庭“两进”活动23次,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宣讲+座谈答疑”等方式,上门问诊、订单式普法、法治体检,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围绕金融风险防范、企业用工、产业振兴发出司法建议12条,推进行业治理标本兼治,达到“审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效果。
“一方面是梳理企业信息,尽可能掌握企业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我院多次邀请企业家参加专题会议,宣传服务事项,共同商讨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中企业遇到的问题。”利津法院工作人员说道。(刘霄王军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