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孙满桃)法院认为,对于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的进城务工人员,因居住需求在城市购买商品房,相较于金钱债权人而言,其权益具有优先保护价值。
最高人民法院今日对外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执行异议之诉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依法规范执行异议之诉案件审理。与《解释》一同发布的还有六则典型案例,生动诠释司法理念和裁判规则。
记者关注到,在发布的“韩某与河南某农村商业银行、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申请执行人执行异议之诉一案”中,最高法明确,进城务工人员购买市区商品房用于居住的,可以排除抵押权人的强制执行。
案情显示,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向河南某农村商业银行借款,并以其51套房屋(包含案涉房屋)作抵押。因该房地产开发公司未依约偿还本息,河南某农村商业银行诉至法院。生效判决判令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偿还本金2000万元;河南某农村商业银行对某房地产开发公司设定抵押的房地产折价、拍卖、变卖所得价款优先受偿等。
执行法院依当事人申请查封案涉房屋后,韩某提出执行异议,执行法院裁定中止对案涉房屋的执行,河南某农村商业银行不服,提起此案申请执行人执行异议之诉。
原来,韩某系进城务工人员。2009年4月2日,韩某与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房款总金额20.51万元,合同签订后,韩某支付了全部房款及配套费,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出具收据。2012年5月31日,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向韩某交付房屋,韩某收房后装修入住至今。韩某及妻子、两个孩子一家四口,在农村另有130余平方米房屋一套。
审理法院认为,该案中,虽然韩某名下在农村另有住宅,但其在市区购买房屋,是为了在市区工作、生活所需,属于“以居住为目的”而购房,由于农村房屋距离市区较远,不能满足韩某及其家人工作、生活所需,因此,其所购商品房仍属于用于居住的房屋,同样具有生存利益。相较于商业银行的商事利益而言,具有优先保护价值。
最终,法院判决支持韩某排除抵押权人对案涉房屋的强制执行。
最高法表示,从现实角度看,进城务工人员虽也可能在农村保留住房,但因工作生活重心转移至城市,农村住房已无法满足其现实居住需求。人民法院判断购房人是否属于消费者购房人时,应着重审查购房人家庭基本情况,房屋对购房人是否用于居住生活。这种认定方式契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确立的“经常居所”法律概念,既尊重宅基地制度特殊性,又保障购房人居住生活、就业发展需要,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司法解决方案。
最高法进一步认为,涉及因工作、生活所需购买房屋的执行异议之诉案件审理中,要衡量的是案外人与申请执行人之间谁的权益价值更需要优先保护,因城市住房对于进城务工人员而言属于“必需住房”,包括教育、医疗的需要,可以排除金钱债权的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