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云南:让公正裁判的温暖直抵民心深处
首页> 法治频道> 平安中国 > 正文

云南:让公正裁判的温暖直抵民心深处

来源:人民法院报2025-07-21 13:12

  精准破解群众急难愁盼——云南:让公正裁判的温暖直抵民心深处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殷殷嘱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春风化雨的嘱托,激荡着云岭大地的司法脉搏。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提升审判质效”为攻坚靶向,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与党中央对新时代审判工作的部署安排深度融合,以实干为笔、以公正为尺,在边疆沃土上书写司法为民的新篇章。

  云南法院精准破解群众急难愁盼,以用脚步丈量大山、把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以数据瘦身释放审判活力,以科技赋能打通司法“最后一公里”,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筑牢边疆安宁与民族团结的司法防线,让公正裁判的温暖直抵民心深处,走出了一条具有边疆特色的司法服务新路径。

  移动法庭:“背”出来的司法新模式

  清晨,雾气尚未消散,师宗县人民法院丹凤人民法庭庭长刘丽萍边擦汗边向身后的记者介绍道:“穿过这片小树林,就到村委会的临时法庭了。”她身后,山下的警车已化为一个小点。这是丹凤法庭每月定期“送法下乡”的一幕。

  7月16日晚上7点多,刘丽萍和同事绕行十多里的山路,第五次来到五龙乡的一个小山村。村民老张笑容满面地说:“我老伴回来了,我们打算好好过日子!”原来,今年5月,巡回法庭判决他们不准离婚,尽管电话中得知原告李阿姨不上诉,刘丽萍仍不放心,专程前来探望。临别时,她再三叮嘱:“你们矛盾不大,关键得自己解开疙瘩。”法官们婉拒了村小组长的留饭邀请,冒雨赶回办案点,继续调解一起婚姻纠纷。

  记者不禁问道:“为何要坚持每月跑这么远?”刘丽萍指向辖区地图——丹凤法庭管辖面积达1700平方公里,包括1个街道、3个少数民族乡的49个村、439个自然村,犹如星星般散落在山间。此地司法资源匮乏、山路崎岖、网络信号不佳,若仅在法院“坐等上门”,老百姓跑一趟可能得花一整天,法治需求根本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面对难题,丹凤法庭摸索出“固定+灵活”的“一月一巡回”模式:每月固定3天时间到巡回办案点,同时根据需求灵活调整办案路线。截至2025年7月17日,丹凤法庭“一月一巡回”活动已指导或参与基层组织化解纠纷100余次,现场立案50件,就地开庭50次,送达文书700件,解答法律问题1200人次,开展法治宣传600人次,进行时事政策宣讲5次,法庭巡回办案率高达95%。

  法官们背着国徽,走进傣族寨子、彝家火塘、茶马古道旁,化身为“调解侠”“和事佬”,一边进行普法宣传、一边现场解决纠纷,法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而是充满“烟火气”的切实帮助。

  大山深处“固定+灵活”的移动法庭,是离群众最近的“正义驿站”,是云南法院精准定位为民服务,以担当破解司法资源不足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司法动能的不懈努力。

  截至6月底,云南全省法院收案增长27.27%,其中先行调解成功率达23.09%,高于全国均值8.18个百分点;法定审限内结案率为97.84%,高于全国均值3.02个百分点。

  采访中,云南高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宏伟表示:“定分止争做深做实,不是空洞口号,而是背进深山的国徽,是法官鞋底沾满的泥土,是老百姓脸上绽放的笑容。”

  “指尖”法院,送到心坎上的司法服务

  在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老杨望着迟迟未拿到补偿的土地,愁眉不展。一想到打官司得跑县城、程序复杂,他便头疼不已。7月初,法院的“流动法庭车”开进村里。老杨半信半疑地扫描了宣传页上的二维码,手机上跳出一个简易的起诉模板。他填写了姓名和纠纷原因,提交后仅三天问题便得到解决,土地补偿款终于有了着落。

  同样感到意外的还有文山的农户老王。他因林权争议想打官司,但自身文化水平低,不会写材料、不懂流程。抱着试试的心态走进法院服务大厅后,法官教他在自助终端扫码生成起诉状。最终,没花钱请律师就把纠纷解决了。

  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法院法官罗玮最近处理了一起劳动争议案:员工抱怨公司拖欠工资,公司则称资金周转困难。罗玮立即邀请双方进入视频调解室,一边讲解法律条款、一边劝导:“企业活下来,员工才有饭碗。”半小时后,原本争吵激烈的双方竟握手言和,签订了和解协议。罗玮感慨道:“以前调解如同大海捞针,如今工具精准,效率大大提升。”

  这些故事背后,是云南法院推出的“掌上法庭”服务:扫码写诉状、跨境立案、视频调解、远程开庭……以前需跑法院排队办理的流程,如今用手机即可完成。截至6月底,全省法院已建成46个可实现立案、送达、调解全流程“指尖”操作的科技法庭,全省法院网上立案成功案件数量达到了71818件。

  值得一提的是,7月14日,云南法院正式接入全国统一的司法服务系统“一张网”,对老百姓来说,司法服务变得触手可及。

  如何让“政治角度审视、法律角度办理”的原则真正落地?面对基层治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生态保护等复杂的“云南任务”,云南高院通过建设数字法院,找到了突破口。以前边疆地区法院面临的“老大难”问题——比如交通不便、审判资源不足,现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审判质量和效率都大大提升,真正把司法服务送到了老百姓心坎上。

  “法治绣娘”,织就“共治同心圆”

  在西盟佤族自治县,村民阿力和包工头老李的建房纠纷差点闹翻天:房子刚盖到一半,两人为施工费吵得脸红脖子粗,差点掀桌子。要是走司法鉴定程序,高昂的鉴定费足够再盖一栋房。

  承办法官周亭龙没有急于敲法槌,而是带领着“法院+综治中心+村委会”的调解团队直接来到了工地现场。法官搬出法律条文:“合同白纸黑字写着按进度付款!”村干部开启“乡情攻势”:“邻里闹掰了,以后咋串门唠嗑?”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当和事佬:“退一步,咱海阔天空!”三方像老中医会诊疑难杂症似的,把死结一点点解开。最后,两人当场算清账目,握手言和,像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一样和谐。

  这是云南法院采取“硬核治未病”措施的典型案例。法官们不仅要解决纠纷,更要预防矛盾。比如普洱法院化解农村分红资格纠纷后,直接给村里开“司法药方”——推动修订村规民约。村民波罕咧嘴笑了:“现在按新规矩确认资格,分红明明白白,谁也不用打官司了!”

  7月18日,周亭龙向记者细数“战绩”: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入驻综治中心短短三个月,已调解59起纠纷。而在云南全省,这场“共治绣花功夫”已织就密网——截至6月,全省县级综治中心法院入驻率达100%,1427个乡(镇、街道)的282个人民法庭已经嵌入基层治理体系,1376个诉讼服务站(点)贴近民众,法官们如同“法治绣娘”,以司法服务为绣花针,将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

  截至6月底,全省法院18项核心指标优于合理区间,案件同比下降0.13%,申诉率下降1.62%。数字背后,是法官们俯身倾听的司法温度。

  如今,司法服务如毛细血管般渗透云南山山水水:法官与村干部联袂调解、司法建议堵住源头漏洞、法治课堂设在火塘边……一幅“法院+基层共治”的同心圆画卷正徐徐展开。

  数据“体检”,跑出为民服务“加速度”

  “以榜样的力量续写为民服务的新篇章,为边疆的安宁和民族团结提供更好的司法服务。”7月2日至3日,张宏伟在临沧市、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调研时明确提出。

  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案件当事人或各界代表,倾听“谏言”,调研法治营商环境和综治中心建设,与人民法庭连线,随机接访信访人,寻找工作中的“困境”,通过座谈“破局”,这是云南高院党组基层调研的必经之路。

  用数据“体检表”精准指导,让法官回归解决纠纷的本位。云南高院准确把握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每季度像医生做“病理切片”一样分析数据波动,查找问题。

  聚焦“发改提指”,复议先行、立案“双审查”,对民事裁判申请执行率不理想、行政审判质效短板等顽症,开展“一人多案、一事多诉”专项治理,全省法院上诉、申诉率同比下降1.11%、1.32%。

  通过专题培训、编写“指引手册”,成功破解了长期困扰山区群众的“不会写、写不好”诉状的难题,全省法院“两状”示范文本应用率已经达到了90%。他们还成立专门小组、压实责任,抓住“一张网”建设的机会,让数据流通更加顺畅。同时,云南高院创办了“云岭司法讲堂·院长论坛”,激发“关键少数”的积极性,派涉外审判骨干跨省学习、推动上级法院干警到下级法院任职;针对薄弱法院进行“点对点”的帮扶,派遣干部、指导条线、解决基建问题,成功攻克了一个个“硬骨头”。

  在6月30日云南高院“云岭司法讲堂·院长论坛”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专题党课上,张宏伟抛出了三个问题:“履职担当为了啥?关键在哪里?需要满足哪些条件?”他用“用公正的裁判丈量民心”的深刻解答,引发全省法院热议——司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为人民服务。

  从扫码立案到田间调解,从攻克难题到源头治理,云南法院在司法为民方面跑出了“加速度”。云南法院人不仅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更让司法温暖直抵人心。在彩云之南这片热土上,司法为民的故事仍在继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最好的见证。

  张宏伟表示,随着审判质效深耕行动的推进,云南法院探索出的这套“解题”模式,为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记者:赵赢)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北京雨后迎晚霞

  • 台风“韦帕”在广东江门登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成矿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来时介绍,钕黄河矿是黄河矿的富钕端元矿物,隶属于稀土碳酸盐矿物家族,具有独特的钕元素富集特征。
2025-07-21 09:46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超导”,可能会觉得陌生。简单说,超导就是某些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
2025-07-21 09:40
雨又下了一夜,太阳终于爬上了大娄山。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种粮大户王建全望着绿油油的稻田却犯了愁:“雨水多,禾苗长得快,可田里的稻飞虱太多了,恼火呦!”
2025-07-21 02:45
近期,由我国牵头制定的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纳米制造—产品规格—第5—3部分:纳米储能—空白详细规范: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IEC TS 62565-5-3:2025)正式发布。
2025-07-21 02:45
近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量子点光转换膜系列国际标准《纳米制造—可靠性评价—第4—1部分
2025-07-21 02:45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