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深化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假释制度的适用,提升假释罪犯的矫正成效,近日,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法官赴龙岩新罗区、泉州石狮市等地对2024年、2025年经本院裁定假释后返回户籍地进行社区矫正的罪犯开展实地回访,通过走访、座谈交流、个别谈心等方式,倾听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反馈,深入了解矫正对象的工作生活现状与社会融入成效等情况。
“假释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
在回访中,他们这么说......
在集中回访座谈会上,审判监督庭庭长邱一帆强调,此次回访聚焦“监督+帮扶”双线并行,既检查矫正期间遵纪守法情况,更关注矫正对象心理重建与长远发展。通过这次实地回访,了解到绝大部分矫正对象已重新就业,家庭关系稳定,逐步回归正常生活轨道。
“以前不懂法,吃了大亏;现在学了法,才知道怎样守住底线。”
在座谈会上,假释人员张某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张某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服刑期间遵守监规,积极参加劳动,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被裁定假释。当了解到张某现在与他人合伙从事电商销售,法官为其分析相关领域的法律风险,细心叮嘱其应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依法纳税。
“现在每月收入稳定,还当上了小组长,感觉生活有了盼头!”
假释人员邱某感慨道。回访中,法官了解到,邱某假释后,当地的司法局依托企业、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帮扶网络机制,联合人社局、企业定制“就业帮扶套餐”,为其提供物流管理培训并匹配岗位。法官语重心长地鼓励道:就业不仅是安身立命的根基,更是重拾尊严的起点。在社区矫正中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是迈向“新生”的基石。只要脚踏实地向前走,法律会为大家的汗水护航,社会也将报以善意回应。
“以前总觉得没脸见孩子,现在终于能陪他写作业了。”
假释人员李某的话语里满是欣喜。李某的犯罪行为给家庭带来巨大阴影,亲子关系也曾受到较大的影响。但亲情是人生最坚韧的缆绳,也是改造路上最温暖的灯塔。法官鼓励他吸取犯罪教训,积极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法律进社区,现场答疑解惑
此次回访中,法官同步开展“法律门诊进社区”活动,针对矫正对象常见困惑,围绕劳动合同、债务纠纷等法律问题现场答疑。
法官还与当地社区矫正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深入的座谈交流,详细了解具体监管措施以及实际操作流程,进一步掌握已假释人员的家庭状况、悔改表现等内容,确保后续帮扶和监督的针对性和精准度。
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将持续延伸审判职能,把假释回访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以“润物无声”的担当,切实提高假释罪犯教育改造效果,让其在司法护航下顺利重返社会、拥抱新生。
出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