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刺向女法官的凶刀,是对法治的严重挑衅
首页> 法治频道> 法眼观察 > 正文

刺向女法官的凶刀,是对法治的严重挑衅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4-08-14 09:42

  8月12日,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郾城区法院”)公布了该院一名法官不幸遇难的消息:8月7日傍晚,年仅37岁的当地女法官王佳佳在下班回家时,于自家小区停车场不幸遇害。行凶者党某某持刀而来,蓄意刺杀王佳佳,犯罪手段极其凶残。而他的杀人原因,竟是对方未在一场民事诉讼中支持其全部请求,既令人无比气愤,也显得十分荒诞。

  通报显示:“2024年4月4日,党某某驾驶的两轮电动车和一辆小型客车发生轻度碰撞,造成党某某左踝关节处、左腕关节处轻微损伤。经交警部门事故责任认定,李某某负事故全责,党某某无责任。因双方和解未成,7月4日,党某某向郾城区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被告赔偿其医疗费等各种损失18832.93元。”负责审理此案的正是王佳佳法官。她经过审理,根据相关证据,对党某某主张的医疗费、施救费等损失全部予以支持,但因为党某某伤势轻微、号称住院的29天中有14天未实际住院,酌定按15天计算其住院相关费用,最终判决党某某获赔9000余元。

  就法理依据而言,王佳佳法官的判决有理有据,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若从常识出发,仅受轻微损伤的党某某获得9000余元赔偿,金额也不算少。事实上,王佳佳法官已经支持了党某某的多数主张——在这种情况下,党某某只因法院没有完全按自己的心意办案,就将大体支持其主张的主审法官视为仇恨对象,并以暴力手段施加报复,于情于法于理都没有任何值得同情或理解的空间。对此,司法机关必将对其作出公正而严厉的判决,使其付出与其罪行相称的刑事代价。与此同时,社会舆论也应亮出鲜明的态度,强烈谴责并抵制这种以暴力手段报复司法人员的极恶之举,确保此事成为一个鲜明的警示,避免类似悲剧再次上演。

  党某某的行为,不单是对王佳佳法官一个人的恶意,也是对法律和司法机关的严重挑衅。在民事与刑事审判中,有当事人对判决不服,本是一种正常现象,在我国现行法治体系下,任何一方都有充足的渠道向上申诉、寻求法律救济,党某某面临的情况同样如此。然而,他没有在法治体系之内以合理方式来表达诉求,却对法官挥刀相向,这不仅是性质极其严重的刑事犯罪,也反映出其对法律毫无尊重之意。

  王佳佳法官不是第一个死于案件相关人员报复的司法工作者。近年国内已有多名法官因为类似的原因殉职。网上对此有一种错误观点:行凶者报复法官,是因为司法不公。认真梳理相关新闻报道,不难发现,大多导致这些法官遇害的案件,都不存在任何程序或事实问题,纯粹是因为行凶者的偏执,才致使悲剧发生。

  网上出现某些“同情行凶者”的声音,或许是因为发声者自己在生活中对一些司法案件的公正性存有质疑。但是,我们还需明确:民众一方面有权对司法案件的公正性展开监督、提出质疑,另一方面也必须遵循法治途径来表达质疑、进而落实其具体诉求。如果有人对司法判决不满,就试图挟私报复,法治秩序必然受到严重破坏,而这最终损害的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

  在通报中,王佳佳法官被有关部门评价为“勤勉敬业,公正司法”,她在2023年审结了428件案件,今年至遇害前已审结271件案件,日均审案一件以上,可谓夙夜在公。她遇害不仅是其家庭和当地法院的损失,也是整个社会的一道疤痕。崇尚法治、尊重司法,坚决反对针对司法人员的暴力,才能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

  杨鑫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石榴籽连籽 共庆“三月三”

  • 燕园春意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目前,中国电信积极探索中央企业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范式,打通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通道,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
2025-03-26 10:28
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使用年限次数超出“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
2025-03-26 10:27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出海”“出圈”,让更多澳大利亚华商和杨东东一样,开始将目光瞄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积极寻找投资机会。
2025-03-26 10:2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旅需求正从“看山看水看风景”向“品文品魂品生活”转变。比如,逛博物馆,青铜器的精美纹饰固然能够吸引人的兴趣,但观众更希望了解青铜器纹饰背后的礼制密码;去故宫旅游,飞檐斗拱彰显的传统建筑之美固然让人欣喜,但榫卯结构背后的“天人合一”哲学更引人深思。山水器物背后的文化密码,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不易被直接观察和理解,而数智技术为游客了解这些文化密码提供了一把钥匙。
2025-03-26 04:45
记者从25日召开的中央企业“人工智能+”媒体通气会上获悉,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深化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布局应用人工智能,科研、生产、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显。
2025-03-26 04:45
25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以下简称“细胞谱系设施”)在广东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启动建设。这一设施是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5-03-26 03:45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
2025-03-25 09:10
2024年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长1.3%。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方面,《报告》指出,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3-25 09:09
在应用数学中心,来自东南大学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医学、制药等约10个学科的科研团队经常汇聚一堂,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
2025-03-25 09:05
日前,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以下简称“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张敏的诊室里,4岁小患者洋洋(化名)的父母激动地向医生连声致谢,
2025-03-25 04:05
在蛋白质设计领域,传统方法面临着诸多难题,如需要丰富的专家经验,且要经过数以万计的实验试错,时间长、成本高,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行业发展。
2025-03-25 04:05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三六零数字安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海洋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该大模型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2025-03-25 04:05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人类探索地球的征程离不开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创新。海底两万里,书写新传奇。
2025-03-24 12:09
3月20日至23日在海南三亚举办的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智慧育种成为焦点议题,业内人士期待智慧育种破译“基因密码”,开启种业创新的新赛道。
2025-03-24 08:53
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和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一批科技成果、创新政策和权威报告也将在论坛年会期间发布。
2025-03-24 08:49
今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当日在京启动2025年世界气象日活动,发布2024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
2025-03-24 04:55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日前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和重大疾病诊治提供全尺度、
2025-03-24 04:55
青藏高原湖泊既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也对其有重要影响。我国科学家研究评估了近36年间气候变化给青藏高原湖泊带来的影响,结果发现,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显著,
2025-03-24 04:55
记者22日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获悉,我国油气勘探领域迎来重大突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济阳页岩油新兴油田亿吨级探明储量正式通过自然资源部储量评审备案。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内的新兴油田樊页平1区块,页岩层系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达1.4亿多吨,技术可采储量达1135.99万吨。这是首个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备案的探明地质储量达亿吨级的页岩油田。
2025-03-24 05:25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