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事后惩治→事前预警 治理网暴这些机制将派上用场
首页> 法治频道> 滚动大图 > 正文

事后惩治→事前预警 治理网暴这些机制将派上用场

来源:央视新闻2024-06-17 11:05

  网络暴力信息,是指通过网络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个人集中发布的,含有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煽动仇恨、威逼胁迫、侵犯隐私,以及影响身心健康的指责嘲讽、贬低歧视等内容的违法和不良信息。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其中,《规定》明确,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国家网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指导下细化网络暴力信息分类标准规则,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特征库和典型案例样本库等措施,加强对网络暴力信息的识别监测。 具体都有哪些要求?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建立网络暴力典型案例样本库 加强监测

  《规定》提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综合事件类别、针对主体、参与人数、信息内容、发布频次、环节场景、举报投诉等因素,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信息风险。

  02:1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因为平台经营者并非执法机构,对于部分具有隐晦性的网络暴力信息难以有效甄别,通过信息分类标准、特征库、样本库、人工智能等机制督促和推动平台更有效地识别监测网络暴力信息。在具体实施中,针对“真假参半”“恶意揣测”等具有隐晦性的网络暴力信息,平台经营者能够有效地在事前阶段精准识别,降低恶意违法信息对网络舆情的错误诱导和煽动作用。

  《规定》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存在网络暴力信息风险的,应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用户文明互动、理性表达,并对异常账号及时采取真实身份信息动态核验、弹窗提示、违规警示、限制流量等措施;发现相关信息内容浏览、搜索、评论、举报量显著增长等情形的,还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网络暴力事件的损害结果具有难以恢复至原状的特征,相较于事后惩治而言,事前预警预防更能够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因为网络舆情的激化、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是部分账号恶意诱导、煽动和操纵舆论,需要平台从管控参与网暴活动的异常账号和受到误导的公众两个角度进行预警预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左晓栋:网暴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表现为激烈的谩骂、攻击等行为,有的采取十分隐蔽的方式,但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同样巨大。所以要 制定网暴信息分类标准规则,精准识别网暴信息,防止出现打擦边球的行为,同时要为正常的网络表达留出空间,防止误伤。

  建立健全用户账号信用管理体系

  《规定》提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信等服务的,应当依法对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

  01:4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左晓栋:现实中,很多网暴者故意以受害人同学、朋友、邻居、亲戚等知情人的身份,散布虚假信息,为网暴推波助澜,性质非常恶劣。《规定》要求,信息服务提供者要为受害人的相关主体提供账号信息认证协助。例如,这个人说是他同学,到底是不是真的?从而防范和制止假冒、仿冒、恶意关联相关主体发布信息。

  《规定》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用户账号信用管理体系,将涉网络暴力信息违法违规情形记入用户信用记录,依法依约降低账号信用等级或者列入黑名单,并据以限制账号功能或者停止提供相关服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真实身份验证机制,更有助于督促相关行为人合理合法地发表网络评论。另一方面,诸如列入黑名单、禁止重新注册、暂停营利权限、入驻清退等处置措施使得相关营销号不再可以通过频繁更换平台、更换账号等方式躲避责任,并且意图通过恶意营销网暴事件获利的目的也无法实现,甚至可能面临“禁业”的可能性。

  完善私信规则等5方面内容保护用户权益

  《规定》提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防护功能,提供便利用户设置屏蔽陌生用户或者特定用户、本人发布信息可见范围、禁止转载或者评论本人发布信息等网络暴力信息防护选项。

  02:31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完善私信规则,提供便利用户设置仅接收好友私信或者拒绝接收所有私信等网络暴力信息防护选项,鼓励提供智能屏蔽私信或者自定义私信屏蔽词等功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在实践中,被网暴者往往频繁被各种私信辱骂、骚扰、人身威胁、恐吓。为了解决这种私信轰炸的恶性骚扰事件, 立法者明确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设置更为合理的私信规则,提供便利用户设置仅接收好友私信或者拒绝接收所有私信等网络暴力信息防护选项,鼓励提供智能屏蔽私信或者自定义私信屏蔽词等功能。这样便能够在保护被网暴者不被侵扰的同时,确保账号功能的正常使用。

  《规定》提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网络暴力信息风险涉及侵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用户合法权益的;侵犯用户个人隐私的;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可能造成用户人身、财产损害等严重后果等情形,应当为用户提供网络暴力信息防护指导和保护救助服务,协助启动防护措施,并向网信、公安等有关部门报告。

  另外,《规定》还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及时保存网络暴力相关证据,及时受理处理投诉、举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因为网络暴力信息事件并不是瞬时发生的,而是经过发布、扩散、舆情激化、爆发恶化等过程,所以相应的治理活动需要从网络暴力信息的全生命周期出发,从源头预防网络暴力信息的生成和发布, 重视监管机构与平台经营者、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到网络暴力信息的预防和管控活动,在各个流程环节逐层控制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有效监管网络暴力

  《规定》提出,网信部门会同公安、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会商通报、取证调证、案件督办等工作机制,协同治理网络暴力信息。

  00:54

  公安机关对于网信、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等部门移送的涉网络暴力信息违法犯罪线索,应当及时进行审查,并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及时立案侦查、调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该规定明确了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真正实现“无死角式”的全方位治理网络暴力信息。并且,这种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更能有效地从多个监管路径预防和控制网络黑灰产操纵的恶性网络暴力事件,也契合了该规定提及“标本兼治、协同共治”的基本原则。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各国冰雕高手“冰城”秀技

  • 古老八廓街邂逅传统藏装之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