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微信信息惹纠纷 法院调解化干戈
首页> 法治频道> 平安中国 > 正文

微信信息惹纠纷 法院调解化干戈

来源:光明网2023-12-14 17: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和微信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微信群聊也成为人们交流沟通和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但在微信群内发布信息,稍有不当就可能引发侵权及纠纷。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人民法院民一庭成功调解了一起因微信群发布不当言论引发的名誉权纠纷。

被告王某在原告梁某处维修摩托车,因维修事宜双方产生纠纷,经派出所调解后,被告王某仍心存芥蒂,后在多个微信群中发布信息,称“梁某维修摩托车坑人、不干人事、大骗子”等。原告梁某认为被告王某发布的信息给其名誉及信誉造成严重损害,在经过多次与被告王某交涉未果后,诉至法院,要求被告王某停止侵害、在微信交流群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其名誉、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及经济损失8000元。

案件开庭审理前,双方当事人各执一词,矛盾仍未减少。承办法官在安抚双方的情绪后,悉心听取了各自的诉求和意见,认为对于此类案件,调解更有助于实质性解决矛盾。于是耐心安抚,认真解释,寻找解决纠纷的突破口。考虑到被告王某发布信息所在的微信群中并未有人进行评论,且其中一个微信群已经注销,影响范围较小、程度较轻,承办法官从法理和情理上帮助当事人分析处理案件的不同方式对双方的利弊得失,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互谅互让。在法官的耐心劝导和解释下,被告王某对自己冲动之下发布不当言论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并当庭向原告梁某赔礼道歉,原告梁某也原谅了被告王某的行为,并不再主张损害赔偿,双方最终“化干戈为玉帛”。

如今,微博、微信、抖音等多种社交软件的产生,使信息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但绝不能借此便利随意泄愤及发布不正当言论,将“便利之所”变成“是非之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在网络空间发布言论都应当把握尺度、实事求是、遵规守纪,一旦对公民名誉权造成侵犯的,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关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常继竞

 

[ 责编:余晓妍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百年大集热闹迎新春

  • 芳容初露 雪雕高手“冰城”秀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
2025-01-06 02:50
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怎样让领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场了解?怎样让实验室成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怎样让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适的企业?连接科研与市场两端的技术经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尤其令人关注。
2025-01-06 02:15
受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影响,2025年新年第一天,即北京时间1月1日11时开始,到1月2日2时,地球出现明显地磁活动,其中1月1日23时至2日2时发生了全球地磁指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2025-01-06 09:49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稻米食味品质。
2025-01-06 09:48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不仅能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
2025-01-06 09:47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