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南京街头的和服 讨论不止于“合不合适”
首页> 法治频道> 法眼观察 > 正文

南京街头的和服 讨论不止于“合不合适”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03-22 13:52

  3月20日,一个春日的下午,南京古鸡鸣寺门口,一名女子身着和服,在盛开的樱花树下拍照。一名路过的游客看到这一场景,觉得“穿和服在南京游玩这种行为,多少有些不尊重历史,伤风败俗”,便向景区巡逻员反映了这一情况,还拨打了政务服务热线12345。

  这名游客说,巡逻员接到投诉后,表示“这个只能从道德上进行谴责,毕竟是穿衣自由”。

  相比景区工作人员谨慎的表述,网民对此事的观点,两极分化明显。有人认为,和服不是军国主义服饰,也不违反我国法律法规,在正常的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中时有出现,既然是穿衣自由,在道德上也没什么好谴责的。也有人认为,南京曾饱受侵华日军蹂躏,死难同胞数十万之多,在这样一座具有特殊历史记忆的城市里,身着日本传统服饰旅游,不是穿衣自由的范畴,而应被明令禁止。

  客观而言,清明节将至,在祭奠英烈、缅怀逝者的氛围中,出现在南京街头的日式装束,确实可能伤害部分民众的个人情感。有人对这类现象提出批评、表达不满,也是很正常的事。然而,这起事件的争议点在于:当个人的穿衣选择与旁人的心情感受发生碰撞时,什么样的处理方式才是更恰当的?公权力又该如何为此类冲突合理划界?

  回到南京古鸡鸣寺这起事件的情境中,不妨试想:如果是我们对那名和服女子不满,可以怎么做?在收到巡逻员的回复之后,或许可以大大方方地和她谈谈?询问她是否有穿和服拍照的必要理由,提醒她这种做法可能引发争议、让其他民众的心情受到伤害。如果交流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心里又迈不过这道坎儿,我们也可以对此类做法提出质疑,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对这名女子有多不满,当事人在采取实际行动时都应严守法律,切不可因为一时激愤,做出侮辱对方人格、泄露对方隐私的事。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社会矛盾可能会变成法律矛盾,闹得一地鸡毛、两败俱伤。

  在现实中,发起投诉的游客并未在现场挑起争端,虽然发布了视频,但至少没有拍到对方正脸。从这个角度看,这起事件在引发讨论的同时没有“失控”,算得上是一件幸事。不过,针对“有人穿和服”这样的事,是否有必要拨打12345,也是一个值得说道说道的问题。

  从政府施政理念上看,12345当然人人可打,先不谈市民反映的问题是否在政府职能范围之内,只要市民在主观上有这个意愿,就有权表达自己的诉求。不过,从实用主义的视角出发,我们必须承认,政府的公共资源是有限的。能否把有限的行政工作容量用在最紧要的“刀刃上”,决定着社会的整体福祉是高是低。在疫情期间,很多人都体会过,关键时刻的一通12345电话,可能拯救一个人乃至一群人的生命。即便在平时,大多数城市的12345也都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

  面对这些事实,我们在拨打12345寻求政府行动时,最好还是提前想一想:这件事适不适合由政府处理?又有多强的迫切性需要政府来管?相比于危害公共安全的工程隐患、影响民众生活的刺耳噪音、让人办不成事的陈规懒政……“有一个人在街上穿和服”这样的个案,未必是政府最该马上去处理的当务之急。当然,如果有人穿着侵华日军军服招摇过市,那政府一定要管,不仅要管,还要严肃追究涉事人员的法律责任——事件的严重程度不同,自然有不同对策,不可混为一谈。

  在认识到“和服争议”并非法律、政策问题的基础上,社会可以讨论,像和服这种带有浓重日本文化色彩的事物,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出现,什么情况下不宜出现?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认同:国人在日料店、日漫展里穿和服,肯定没问题,在烈士陵园、抗战纪念馆穿和服,肯定不合适。

  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更多场合判断标准相对模糊,但也并非没有原则可循。譬如说,在某些全民共知、社会意义重大的特殊日期,如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穿和服出门,肯定会引发公众负面感受。而在其他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判断,一个穿和服出门的人有Cosplay、拍照等正常动机,而非故意“挑事”,那么就算有人会感到不适,也不宜太过上纲上线。

  毕竟,中日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有大量的文化、经贸交流。日本品牌的工业制品、日本制作的文化产品……在很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已司空见惯,有些品牌与内容和中国方面还有长期、稳定、互利的合作。对南京这座城市而言,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永远不能磨灭,但这并不影响南京成为一座国际化大城市,接纳与日本军国主义无涉的日本事物进来。不过,人心都是肉长的,对中国人而言,14年抗战留下的历史伤痕至今仍会不时作痛。个人当然有法律许可范围内的自由,但在法律的标准之上,每个人在行事时,最好还是多考虑考虑人文、社会范畴的价值判断,对大多数人的道德标准有所体察,这样既能让社会更加和谐,也能免于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中国青年报)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短视频征集活动启动

  • 重庆巴南:非遗展演迎新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