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杨仁德:守护旅客二十三载的平安“摆渡人”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人物 > 正文

杨仁德:守护旅客二十三载的平安“摆渡人”

来源:中国警察网2022-05-24 09:59

杨仁德:守护旅客二十三载的平安“摆渡人”

杨仁德:守护旅客二十三载的平安“摆渡人”

杨仁德服务旅客。雷永辉 摄

  5月4日,正值“五一”假期最后一天,福州火车站迎来返程客流的小高峰,当日发送旅客超过2万人次。夜色渐浓,在火车站的南广场,“杨仁德警务室”外亮起的灯箱,照亮旅客的回家路。

  查获违法人员1600余名,抓获网上在逃人员670名;为旅客排忧解难9400余件,帮助找回走失老人、儿童180名;捐资助困10万余元,设立爱心基金帮助703名受困旅客平安返家,先后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公安楷模”、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人民铁道卫士等称号……从警23年,福州铁路公安处福州车站派出所综合大队大队长杨仁德以日复一日的真心和热情,铺就万千旅客的平安旅途,在平凡岗位上擦亮为民初心。

  停不下的陀螺: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心上

  五月的榕城,生机勃勃。受疫情影响,昔日热闹的福州火车站有些冷清。

  “客流虽然少了,但疫情防控的责任更重了。”在出站口巡逻的杨仁德告诉记者,车站北广场的13个临时核酸检测点都在他的辖区,人流相对集中。“我守在这里,更方便快速处置问题。”杨仁德说。

  留意周边人的举动,是杨仁德的职业习惯。2011年,进京接受表彰的杨仁德上了火车就没闲下来。在他的火眼金睛下,1名网上在逃人员在车上被查获,在返回途中,又有1名网上在逃人员被杨仁德查获。

  “师傅眼尖,不仅能一眼锁定嫌疑目标,更能一眼发现群众需求。”“95后”民警郑诚是杨仁德的徒弟,他觉得师傅永远闲不住:看到行李多的老人、带小孩的家长,就接过行李帮一把;遇见不识字的旅客,就带到检票口,“这些小事已成为师傅的本能反应。”

  生活节俭的杨仁德,对困难旅客很大方。他常说,“出门在外谁都难免遇到困难,帮助买张车票不过几十元,多的也就两三百元,这点费用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却能让旅客平安回家。”

  对旅客如此,对山里的乡亲他也一样。2008年,和杨仁德同村的一对姐妹考上大学却因贫困面临辍学,相似的经历让杨仁德感同身受。当年自己交不起学费,最终是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才圆了警校梦。“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和当时的我一样处于困境中的大学生。”5年里,生活并不富裕的杨仁德挤出3万余元资助姐妹俩读完大学。为帮助更多群众,杨仁德自筹资金设立爱心基金,给受困旅客买车票、买饭菜……6年来,杨仁德累计帮助旅客700余名。

  服务旅客的金字招牌:打通服务旅客“最后一公里”

  2018年10月9日,“杨仁德警务室”一经挂牌成立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更快帮助群众找回走失的亲人和遗失物品,杨仁德主动联系当地交通广播平台并对接福州市公安局、运管处等单位,成立“大家一起找”失物招领警媒联动服务平台;他又找到今日头条洽谈合作,打造网上寻人公益平台,杨仁德和战友们不断提升服务旅客的工作质效。

  通过与民政救助站对接,警务室还设立了联合救助服务点,为确有困难的受困旅客提供更好更快的帮助。杨仁德说,“过去需要民警自筹资金帮助受困旅客,现在是车站购票、公安背书、民政出资,可以帮助更多的旅客顺利回家。”此外,警务室还主动与司法局、律师事务所协作,实现警调衔接、民调入所、律师进所,打造“金牌调解室”,将矛盾化解在站内车下。

  “他在服务旅客上总是做得更主动、更扎实,也更贴近旅客需求。”福州站值班站长林嵘是“全国工人先锋号”——“海峡情·王威服务台”的带头人。共事多年,杨仁德的责任心给他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每一件小事中都体现着杨仁德的用心。”

  说起杨仁德的认真与专注,妻子池华琴笑称自己就是被他用一张报纸骗到手的。两人相亲时,杨仁德带了一张刊有他事迹的报纸。“当时我就觉得能对荣誉这么珍视的人一定可靠。”一起走过这么多年,池华琴在丈夫做的每一件小事、好事中看到的,是他经年不变的纯朴、善良底色。

  薪火相传的接力棒:让英模精神代代传承

  2020年7月23日,杨仁德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人民铁道卫士命名表彰大会在福州召开,84岁的老英模陈善珉现场见证了这一高光时刻。

  23年前,从警校毕业刚到来舟车站派出所的杨仁德,为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常常一个人坐着绿皮火车跑到福州向陈善珉求教站车查缉技能。

  获得全国“公安楷模”的荣誉后,杨仁德专程去到陈老家报喜。“我那时就知道,以你那股认真劲儿,肯定是值得锻造的一把好剑。”陈善珉欣喜不已,拉着杨仁德的手回忆起从前。

  “一年带着干、两年能单干、三年成骨干”——师带徒成为福州车站派出所这个先进集体的光荣传统。几十年来,这里先后涌现出陈善珉、丁榕、方长华、石天清、杨仁德5名公安英模,为铁路公安事业培育源源不断的榜样力量。

  23年从警生涯的淬炼,让杨仁德深知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要不断将代代传承的方法和经验传承创新。他悉心研究老前辈的查堵真经,逐渐总结出观眼神、听口音、勤盘问、细检查、靠数据、重研判的站区查缉工作法,并在福州铁路公安处推广;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他又带领年轻民警创新工作模式,将传统查缉与警务信息化相结合。

  从青涩的“小学徒”成长为口传身授的“大师傅”,杨仁德始终不忘矢志为民的从警初心。在杨仁德带领下,吕钦、郑诚等一批年轻民警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一代又一代公安英模精神必将继续传承下去。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航展举行地面装备动态演示

  •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厦门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2024-11-14 04:55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2024-11-14 05:05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2024-11-14 05:05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扎实,农业现代化正向纵深迈进,更需要铆足干劲、再接再厉,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2024-11-14 04:45
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山东大学李延伟教授和北京大学莫凡洋教授等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在芯片上对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在线调控,实现了单个聚合物的精准合成,有望为聚合物材料精准制造与有机合成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
2024-11-14 04:55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师认证制度,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形成一个由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主导,由产业部门、企业、院校、工程界和专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合理分工的治理体系。
2024-11-14 04:55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2024-11-14 06:10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4-11-13 09:47
在刘汉龙指导下,肖杨凭借在微生物加固土体力学领域的丰富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24-11-13 09:46
到点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对标停车、车门站台屏蔽门联动开启……京张高铁在全球第一次实现了运营时速350公里的有人值守自动驾驶。
2024-11-13 09:40
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2024年海洋遥感高级培训班日前在海南三亚开班。在11日上午举办的开幕式上,近30位国内外遥感领域知名专家和近60位来自海洋遥感领域优势科研院所与高校的青年科研人员共同参加活动。
2024-11-13 09:39
近年来,北京涌现出一批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高科技民营企业,目前已逐渐形成技术和品牌优势。
2024-11-13 09:40
记者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在12日开幕的第十五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中国军工”“中国航天”展台亮相。
2024-11-13 09:39
由于轴子暗物质信号极其微弱,经典磁场干扰可能成为高灵敏识别轴子信号的巨大挑战。
2024-11-12 09:09
该项目位于福建东山县杏陈镇、前楼镇海域,该地区多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204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5.2米/秒、最大风速可达48米/秒。
2024-11-12 09:09
在“夸父”设施园区,有数座单体建筑(科研厂房),它们都是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子系统,每个科研厂房里都有多个系统正在建设和运行。
2024-11-12 09:08
未来,核聚变能将在人类的能源系统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来自核聚变的清洁、持久且便宜的电能会走进千家万户。
2024-11-12 09:06
非编码RNA可能成为未来癌症诊疗的新指标和新靶点,其独特的细胞类型特异性表达也为实现个性化医疗提供了可能。
2024-11-12 09:05
11月11日,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和空军航空大学“红鹰”飞行表演队展翅珠海,以独特的方式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75周年。
2024-11-12 09:06
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看来,用信息化手段为水火箭这类跨学科教学项目“赋能”,是开展科普教学创新的有效尝试。
2024-11-11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