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马小龙
谁能想到,一个家庭的隐私竟然仅要5块钱就能获取。
据中新网报道,在售卖偷拍视频的人那里,“230元45个家庭摄像头资源,580元10个酒店摄像头资源”,录音、录像、直播形式应有尽有。根据不同的“劲爆”程度,这些视频资源明码标价,收费从几块钱到几百块钱不等。
从报道来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性的缺陷,将其无限放大,满足猎奇私欲。而这些“不可说”的欲望,已然催生出了一条针孔摄像头拍摄、售卖的黑色产业链。
事实上,针对针孔摄像头的讨论近些年来多次见诸报端。在社交平台上,类似于“如何发现隐藏的摄像头”等帖子的广为流传,也凸显了普通民众对此的警惕、无奈与憎恶。可以说,针孔摄像头的无处不在,俨然成为影响公民居住安全、妨害公共治理的一大痼疾。
这类现象的存在与其违法成本过低不无关系。2019年,有房客在青岛爱彼迎民宿发现摄像头的事件,虽被一些网友称为“教科书式反偷拍”,但最后却以“民宿房主被行拘20天,罚款500元,擅自经营的旅馆被依法取缔”的处罚结果落幕。这一操作事后一度被诟病为高举轻放。
对于针孔摄像头偷拍等行为的治理,我国并非无法可依。《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要处以拘留和罚款;民法典对人格权进行了专门立法保护。除此之外,我国刑法也对使用窃听器材等事项进行了专门的规定: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于既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是否契合现实需求。现实中,公众对非法售卖针孔摄像头及其拍摄内容无疑是非常厌恶的,这类严重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和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径也触犯了法律,显然有必要依法严惩。
从媒体的报道去看,经过此前的几轮打击,一些不法商家从地上转到了地下,进行隐蔽型销售。而某商家的朋友圈里,由针孔摄像头改装而来的香薰、台灯、驱蚊器、充电宝、车钥匙、剃须刀等物品也更显隐蔽。
要对此进行针对性治理,不妨先从既有的摄像头制造行业入手,加强源头治理。相关企业需要尽快来一个摄像头制造行业的“明厨亮灶”,令其将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依法置于监管视野之下。
与此同时,也要提升过程监管力度,让每一个生产、流通的摄像头都可“溯源”。毕竟,对类似涉及个体隐私权利的行业,民众的敏感神经显然经不起撩拨。
此外,在加强销售端口管控的同时,也要提升酒店的自觉性。当下,酒店要想提升自身的信誉度,必须要把防止针孔摄像头的存在当做一个必要选项,纳入到酒店的日常风险管控体系之中去。唯有如此,才能赢得“人心”。
对那些公开在朋友圈卖针孔摄像头的,公安机关也要顺藤摸瓜,摸清其背后所涉及的产业链,而后及时出手,以雷厉风行的手段进行打击。
而除了对明面上的那些企业进行常态化监管之外,司法机关要将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犄角旮旯之地,毕竟类似产品的制造门槛其实并不算高,有没有“小黑作坊”的存在确实很难说。也因此,要持续加大对此类产品黑市的打击力度,以及对“举报查处”流程的处置,以此提升民众的安全感。
说到底,对普通公众而言,若能有一个安全放心的居住环境,谁会想要拥有这一身“反偷拍”的本领。而普通公众在这个社会生态中生活的“安全感”是否得到满足,也是衡量社会治理的标准。
就此去看,监管部门更要明晰,在企业利益与个体隐私之间,个体的隐私永远是不可让渡的,这是监管部门依法进行监管,并对违法违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