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 法治时评
□ 凌锋
近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了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闫里乡的一桩“怪事”:一边是小麦联合收割机马达轰鸣割着麦子,一边是农民拉着自制喷淋设备洒水,抑制扬起的秸秆粉尘。“洒水割麦”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后,当地有关部门及时作出了回应:经调查核实,个别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存在宗旨意识薄弱,作风不严不实,工作方法简单等问题,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处理。
客观地说,收割农作物当然会产生粉尘,然而,这种粉尘是不是当地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否到了不除尘就不能收割的地步?与粮食安全相比,粉尘危害的强度有多大?这些都是需要全面辩证思考的问题。即便麦收所产生的粉尘从“量”到“质”危害都极大,那么如此重要的事情,为何没有提前做好充分的安排部署,导致让农民每天多花数百元来使用自制喷淋设备。
类似“洒水割麦”的事情并不是孤例,梳理新闻发现,有的地方为防扬尘让农民手工收割小麦,有的地方以保护环境为由不许农民烧柴火做饭。虽然这些“奇葩”做法见诸报端后,都被及时纠正,但其中反映的形式主义问题值得深思。这些举措看起来决心大、力度大,但是脱离实际,在某种程度上把环保问题与农业生产生活对立起来,片面追求自身业绩,缺乏大局观念,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
环保工作不是处于真空中,各项环保举措离不开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这就要求在依法开展环保工作时,要正确理解政策初衷,抓住主要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从群众、基层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决不能搞“一刀切”的形式主义,决不能扭曲地执行政策。联系上述新闻,我们为当地政府积极调查并及时回应社会的行为点赞,也期待各地各有关部门都能从此事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加扎实地推进环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