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探寻87岁刑侦专家崔道植的信仰之力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人物 > 正文

探寻87岁刑侦专家崔道植的信仰之力

来源:中国警察网2021-03-15 15:4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对党的信仰,用生命里的每分每秒恪守和践行

探寻87岁刑侦专家崔道植的信仰之力

  1951年,蒸汽机火车头喷出浓重的烟雾,承载着一群热血青年奔赴军营。当火车经过吉林梅河口一个叫“三八担”的村庄时,17岁的少年崔道植挤到闷罐车敞开的门前,冲着车外大他两岁的姐姐兴高采烈地喊着:“姐姐,告诉爷爷,我参军了……”与崔道植的兴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姐姐哭了。

  在那个年代参军,就意味着上抗美援朝的战场。也许那一刻,姐姐认为就是与弟弟的诀别了。那一天,改变了崔道植的命运,也让新中国警营拥有了疑难刑事案件痕迹鉴定的“定海神针”。

  看痕知枪,观弹识人,在新中国公安刑侦事业中,“崔道植”三个字就是一个传奇。他是我国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自1949年申请参军开始,崔道植一路走来初心不改。70年来,他忠心向党,坚定的理想信念背后,是他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心无旁骛努力工作换来的实绩。他用70年如一日躬身为党的忠诚、用生命里每分每秒的恪守践行着信仰的初心,以共产党人持之以恒的坚韧信念书写了一名中国刑警的传奇。

探寻87岁刑侦专家崔道植的信仰之力

  

  信仰的发端

  一次次申请参军只为“报答党恩”

  “我出生在旧社会,是贫苦农民的孩子,我的生命、我的知识,都是党给我的,我要报答党恩。”记者眼前的崔道植,白发清爽、身材清瘦、目光清澈,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仍清楚记得,在17岁入伍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那一天,嘹亮的军歌军号响彻云霄。

  “报答党恩”,是崔道植在采访中重复最多的话。

  “进入组织大门‘第一天’,我获取了支撑一生的力量。”提起初心的起点,崔道植记忆犹新。

  1949年,15岁的儿童团团长、朝鲜族少年崔道植手握红缨枪,立下志向:今后要参军,一定要参加共产党的军队;要入党,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是新中国成立之年,也是崔道植信仰的起点。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崔道植一次次申请参军,最终在1951年如愿。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级给我的一切工作,我都是热爱的,因为这是人民给我的……”入伍第二年,崔道植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对党和人民的无限感激,也写下了一名革命青年的“初心”。

  怀着一份真挚的信仰,崔道植一路走来始终步履铿锵。

  “尤其是进入公安机关后,我先后到中央民警干校(现中国刑警学院)等三所学校学习,组织上为我花费了很多精力与经费,我觉得自己必须回报组织。”

  如今,崔道植是为数不多依然保持良好工作状态的“志愿军老战士”,他的工作历程,见证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战士”——甘肃白银案等一大批轰动全国的大案要案被破获的背后,都有他那清瘦的身影。正是那个清瘦的身影,有着普通刑警难以企及的张力,数千起刑事案件鉴定无一差错,撕下了一张又一张罪恶画皮。

  2019年,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85岁的崔道植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会见,并作为受表彰代表发言。崔道植激动地说:“我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为祖国、为公安事业继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话音刚落,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全场。

  信仰的践行

  累计鉴定痕迹物证7000余件无一差错

  87岁的老人应该什么样子?老态龙钟、疾病缠身……崔道植颠覆了常人的这些刻板印象,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活状态,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擦得窗明几净。乘坐公交车、火车,看不出他有一丝迟钝,分析判断疑难案件也精准有力。

  去年夏天,崔道植利用自己发明的指纹修复系统,通过9天9夜连续工作,成功锁定牡丹江市公安局提交的一枚变形指纹多处证据特征;今年2月,崔道植还在一起疑难涉枪案件中继续发挥关键作用……不定期接手系列疑难案件鉴定的同时,这位刑侦专家每天都在整理过往侦办的典型案例资料,准备编辑成书供基层侦查员参考。

  “没有感觉累,习惯了。”这种工作状态对崔道植来说,似乎已是常态,在同行心中,他是“神”一般的存在。面对疑难杂症,他手到病除;面对重重迷雾,他拨云见日。1955年从警至今,崔道植累计鉴定痕迹物证7000余件无一差错,具体鉴定结果大多成为侦破疑难案件的点睛之笔。退休后他仍“召之即回”屡次出征,参与侦破了多起疑难案件。

  事实上,人们只是看到了崔道植老人的“仙风道骨”与非凡的工作精力,却不知道他从退休那年开始,就因心律不齐始终怀揣救心丸。他当然会累会倦,2020年那起9天9夜的鉴定工作过后,他因为血压突然走低而几近昏倒,服下救命药丸后,他再一次回到熟悉的显微镜前,在挚爱的痕迹检验岗位上通宵达旦……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党员,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质朴无华与清风硬骨?

  是忠心向党的这份信仰,擎起了一生奋斗的力量。

  “从小我的父母就不在了,对我而言,党就是我的母亲,对党忠诚就是我的精神支柱。只要我的眼能看、腿能动,我就要为党的刑侦事业工作到最后一刻!”每次说到“党”,这位老人的眼中都饱含清澈的泪水。

  信仰的传承

  从不理解父亲到“渐渐成为你”

  作为崔道植最小的儿子,崔英滨子承父业,也从事着刑事技术工作。但是在他的成长岁月里,父亲的形象除了红烧肉和烧茄子两道父亲的拿手菜外,其余便是模糊的了。从起初的“不理解父亲”到后来的“渐渐成为你”,源于崔道植将“对党忠诚”的信仰基因深深根植于自己的家庭。崔道植以他特殊的人格意志感染着、带动着自己的家庭,其身体力行的家教模式也打造了与一般家庭不同的“警察家风”。

  崔道植的三个儿子成年后均走上了从警之路。“我们从内心里敬畏父亲,虽然对他老人家曾有很多不理解,但我们知道父亲是在做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他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崔道植长子崔成滨说,“可以说,这些年来我们对他‘爱恨交织’,但在支持父亲工作这一点上,却没有过迟疑。”

  崔道植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工作的勤勉作风,也让自己的家庭拥有了一种特殊的醇厚之风。小儿子崔英滨在哈尔滨市公安局从事痕迹检验工作,这是当年崔道植对他的硬性要求:“必须到最艰苦的一线积累工作经验。”崔道植甚至找到崔英滨的领导,“我的儿子不适合做领导,他的精力应该放在痕检业务上。”

  对于父亲的很多决定,崔英滨一度无法理解。“当我投身公安工作,慢慢理解了父亲。这十几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支队领导、同事对我的鼓励帮助,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算是没有给老爸丢脸。”崔英滨说,“我们哥仨性格上还是像父亲,工作上也与他一样很拼。”

  2018年春节,崔道植第一次问崔英滨:“爸爸让你从事这个工作,后悔吗?”崔英滨回答:“只要是爸爸让我做的事情,从不后悔。”

  这一刻,父子之间的情感相通了。在经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中,崔英滨感受到了父亲的信仰之力,在追赶父亲的道路上,他渐渐成了父亲那般的人。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有这样一句话:生命中曾有过的所有孤独,最终都以灿烂来偿还。崔道植的孤独不同于常人的孤独,崔道植的灿烂也不同于常人的灿烂。与崔道植有关的孤独、灿烂,都与那份坚定的信仰紧密相连。“我的一生,都是听从党的安排。”他是这么说的,也真真切切做到了。

  报答党恩,擎起他一生奋斗力量

  一份信仰坚守70年,这种支撑一生的力量源自哪里?

  “我的生命、我的知识,都是党给我的,我要报答党恩。”

  在崔道植看来,“报答党恩”是朴素的愿望,对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成为他的初心起点、信仰发端。从志愿军战士到刑事技术专家,这份纯粹的信仰,支撑他在人生的“两个战场”上倾注毕生心血,8旬高龄仍忘我工作。他用70年如一日躬身为党的忠诚、用生命里每分每秒的恪守,践行着信仰的初心,也成就了传奇的人生。

  “共产党人的忠诚基因深深根植在他的生命中。”儿子的评价揭开了崔道植“7000余起疑难案件鉴定无一差错”背后的秘诀。党员身份,代表着沉甸甸的责任和不平凡的使命,意味着更多的担当和垂范。军旅生涯,他胸怀报国壮志;从警以后,他坚守着永恒信念;人到暮年,他书写着“召之即回”。从儿童团团长,到抗美援朝战士,再到享誉全国的痕迹检验专家,崔道植用勤勉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战即用我、用我必胜的斗争精神,生动地诠释了初心的力量、使命的内涵。他鲜有“功勋章”,却留下众多实绩和声名,他怀揣报国心,用日复一日的执着奉献,定义了共产党员该有的样子。

  只有坚守初心,才不会迷失方向;只有牢记使命,才能激发担当。崔道植的一生,是初心不改、忠心向党的一生,是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一生。他感染和激励着我们将初心和使命外化于行,以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的务实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在无私奉献、甘守平凡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席文 冯锐)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美国总统拜登

  • 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一声战机轰鸣划破长空,一柄银色利剑直冲天际。此次歼-35A敢于摘掉面纱公之于众,不是因为它不再神秘,而是因为它拥有基于实力、能力、国力上的强军自信与大国自信。
2024-11-15 09:20
我国科学家目前已完成八条全球主要海沟深渊的载人深潜科考,创造多项世界载人深潜作业和科考新纪录,在深渊深海地质、生命与环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发现和科考成果。
2024-11-15 09:16
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2024-11-15 09:12
该项技术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莞磁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2024-11-15 09:12
120公斤推力级涡喷发动机KP12可配装多用途无人机开展灾情监测、空中消防、物资投送、通讯中继等。
2024-11-15 09:11
可满足海洋、减灾、气象等多个行业的业务需求。
2024-11-15 03:20
日前,《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品种的培育奠定重要基础,我国宜机收玉米品种培育有望进一步“提速”。
2024-11-15 03:20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2024-11-14 04:55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2024-11-14 05:05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2024-11-14 05:05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扎实,农业现代化正向纵深迈进,更需要铆足干劲、再接再厉,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2024-11-14 04:45
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山东大学李延伟教授和北京大学莫凡洋教授等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在芯片上对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在线调控,实现了单个聚合物的精准合成,有望为聚合物材料精准制造与有机合成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
2024-11-14 04:55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师认证制度,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形成一个由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主导,由产业部门、企业、院校、工程界和专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合理分工的治理体系。
2024-11-14 04:55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2024-11-14 06:10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4-11-13 09:47
在刘汉龙指导下,肖杨凭借在微生物加固土体力学领域的丰富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24-11-13 09:46
到点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对标停车、车门站台屏蔽门联动开启……京张高铁在全球第一次实现了运营时速350公里的有人值守自动驾驶。
2024-11-13 09:40
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2024年海洋遥感高级培训班日前在海南三亚开班。在11日上午举办的开幕式上,近30位国内外遥感领域知名专家和近60位来自海洋遥感领域优势科研院所与高校的青年科研人员共同参加活动。
2024-11-13 09:39
近年来,北京涌现出一批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高科技民营企业,目前已逐渐形成技术和品牌优势。
2024-11-13 09:40
记者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在12日开幕的第十五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中国军工”“中国航天”展台亮相。
2024-11-13 09:39
加载更多